第123章 边境(2/3)
司法等等收归中央,藩王仅有财政之权。明朝实行的分封制,和汉初的就更加不一样了。
一是藩王的地盘很小,往往只局限于一府或一卫之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也就相当于西汉时期一个郡的规模。
二是,藩王的权力很小,除了三千左右的王府卫队是藩王独立指挥的军队外,其余军队都归当地的军事机构统领,对朝廷负责。
而且,藩王还没有财政权民政权司法权,王府的经济来源需要依靠当地官府划拨,比西汉七国之乱后的藩国,又少了一个财政权。
其次,朱元璋的分藩目的,有两个意思,一是用来镇守长城沿线的边关,二是用来制衡文武官僚。
朱元璋对古代政治琢磨的很透彻,他深知中央集权的弊端,必然会导致强干弱枝,南京都城远离长城,鞭长莫及,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官僚体制来对抗北元的话,要么就是力不能及,无法防御北元南下侵扰。要么就是只能放纵北方边帅揽权,尾大不掉。
所以设计出这种独一无二的分藩制度,就既能够防止边疆军力衰落,又能够防止皇族外人的边帅逐渐尾大不掉,是一个折衷的好办法。
此外,在边境分封少许权力的皇族藩王,对遏制朝中的权臣,也有一定的帮助。
最后,就是朱元璋设计的分封制度,如果不折腾,或者皇帝不愚蠢,是完全可以稳定的延续下去的。
朱元璋从来就没打算过分封了再撤藩,因为明朝的藩王不是汉初的七国,威胁不到中央,不必要撤,这在第一点里说了。而不撤,也好处多多,第二点也说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自朱元璋之后大明偏偏遇上了个政治智商不足的朱允炆,硬要撤藩。而且就算撤了,朝廷占据绝对优势,燕王仅凭自己的王府卫队和私人关系下交好的少许几个将领,是占据绝对劣势的。
换句话说,随便换上一个正常水平的皇帝,也不至于收拾不了朱棣。
所以在朱元璋的制度设计里,一方面是完全没必要撤藩,另一方面是就算撤了也没有什么难度,偏偏碰上了一个菜鸟孙子,白费了他爷爷的良苦用心。
因此才有了之后的靖难之役。
而靖难之役之后,燕王朱棣夺位成为大明皇帝后,他同样深知藩王的危害,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但是,依然没有彻底解决皇室宗亲尾大不掉这个麻烦。
前不久,朱祁钰以利诱彻底废除了奉国中尉和乡君,算是清除了一部分最底层的皇室宗亲,但是如果想要动那些爵位更高的皇室宗亲的话,恐怕又将是一场腥风血雨。
撤藩,动乱不可避免的将要发生。对于政事堂的诸位大佬来说,撤藩既是他们想要做的,但是又心有顾虑。这两年朝廷动乱不断,可经不起这样继续折腾了。
“看皇上上一次处置皇室宗亲的手段不像是仿照汉朝时的推恩令,而是像极了靖难之前建文朝时的手段。这样做虽然见效快,但是反对的力量也大,一个不慎,甚至、、、、、、!”高谷忧心忡忡,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他话里的意思。
他转而看向于谦,问道:“我们是否要去劝谏?毕竟这事可大可小,万一皇上鲁莽从事,引发的将不会是小事啊!”
之前一直没有开口的于谦,在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便已经陷入沉思。面对众人询问的目光,他似没有多大的担心,呵呵一笑道:“自第一次皇上下旨消减宗亲爵位,虽然事发突然,但是考虑周全,处置得当,依旧不可避免的引起一些纷争和反对,可是效果却是极好的。”
“本以为皇上会接着如此大好的局面继续大刀阔斧的一举解决皇室宗亲这个朝廷如今沉重的负担。但是没成想,皇上竟然没有了下文。如今又一次出手,虽然我等都不知道皇上又会如何布置安排,但是料想定然是有了万全之策,不然以如今皇上处事手段之丰富,定然不会冒然行事的。”
他面带胸有成竹的笑容,道:“所以,我等根本无需担心什么,即便是有些许骚乱,以如今的局势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况且,如果皇上对宗亲的处置手段太过激烈的话,我们再去劝谏也不迟。如今,皇上既然有意宗亲单独自立一体,我们还是不要在这个时候去插一手的好。”
“总政所言极是,我等还是先观其效,然后再做定夺吧!”陈循单手抚须,点头称道;
其余人仔细想想于谦的话,也都绝了劝谏的心思。
当今皇上不比以往的几位,不说太祖成祖,仁宗宣宗还可以凡是听从朝中大臣的建议,如今这位,政事完全当了甩手掌柜,但是对于一些事情却极为有主见,也根本就不和人商议,完全的独断壮行。但是结果却往往出人意料,让人挑不出毛病。
面对这样的君主,做臣子的亚历山大啊!
、、、、、、
公元1281年,元朝设甘肃行省,哈密卫成为该省的一部分。
元朝灭亡前夕,占据新疆全境的察合台汗国也分崩离析,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兀纳失里病逝后,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
永乐二年(1404年),诏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两年后设哈密卫,设指挥、千户、百户等官。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