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险载坑八世在铿(1/2)
崇祯接着问:“朕已经让户部把各年灾情汇总,翰林院也整理历朝历代有关灾情的记载,今晚之前就能送来。你看还有什么需要参考的?”
陈子龙摇摇头:“陛下,因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那异人和我对于资料是否有用的取舍不尽相同。比方说以某一年灾情的记载为例,臣通常不会关心是哪一年发生的,即便看到,也只是回忆一下那个时期人们使用的是哪些工具,而不会具体记忆年份。臣更关心的是当时对于灾情的应对方案,以及最后的结果如何。以期对救灾的方案进行改进,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那异人就显然会关注灾情发生的年份,规模,发生方式等等。所以臣所需要的资料跟那异人很可能完全不同。而就以臣目前整理徐师手稿而言,手中资料比较完备,毕竟历朝历代的农书其实不多,徐师大多有收藏。”
下午未时末,户部左侍郎宋之普将万历十年以后的年景资料都送了来。宋之普是崇祯元年进士,无论能力还是人品都是一时之选。其父宋鸣梧是前左佥都御史,崇祯九年过世。宋之普此时本应在家丁忧,但户部实在忙不过来,崇祯只能下旨夺情。像他这样的官员崇祯当然不会信不过,所以就留下他一起翻查资料,共同参详到时候和异人交流该问哪些问题。
申时末,翰林院编修傅冠带人搬了三箱书过来。傅冠递上一个奏折:“陛下,这三箱都是与灾情有关的记载,书名皆录在奏折中。第一箱是二十一史中,所有与灾情有关的记载。二十一史皆是纪传体史书,灾情记载大部分在‘书志’之中,‘史表’有重大灾情的记载,另外还有一些对于灾情有显著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中当然也有灾情介绍。第二箱是《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中有重大灾情记载的部分。其中就有陛下重点强调的汉末和隋唐时期灾情的记载。第三箱则是如《齐民要术》之类的非历史书籍中与灾情有关的记载。像《齐民要术》中就有一些关于当时如何抗旱的记载,不过《齐民要术》成书时间及早,也不知道对如今有多少借鉴意义,反倒是《农桑辑要》成书较近,或许帮助大一些。”
崇祯一愣,自己这还没说,傅冠怎么知道灾情的,难道消息外泄的这么快?忙问:“卿找与抗旱有关的书籍做什么?”
傅冠不知道自己已经涉嫌打探机要的罪责了,对于崇祯的问题也不奇怪,道:“臣见陛下打算将灾害的形成原因通传天下,那么通传的时候当然不能只说灾情如何产生,显然也是应该说说如何应对灾情的,所以自作主张将这些书籍也搬了过来。”
崇祯松了一口气,想想也是,这灾情预测只有这屋里十几个人看过奏折才知道,离开过这附近的只有曹化淳,他又不是多嘴的,想必连骆养性都没告诉,去找人的几个小太监就更不知道了,没有泄露消息的可能。这也是之前陈子龙说自己住在徐府的时候解释过,否则那个先派出去寻陈子龙,却回来的很晚的小太监就很有泄密的嫌疑。当然,那个去翰林院找吴伟业的小太监更是能见到傅冠,也很有嫌疑。
释去了怀疑,便又想到这傅冠办事真是漂亮,朕要求的他做到了,朕没提的他也能想到,真是可靠。他却不知道,傅冠在没见到酒的时候是一等一的可靠,但是一旦见到酒,可就不好说了。
崇祯很满意的点点头,勉励傅冠:“卿做的很好,颇有先见之明。你看看这个,就知道你提前找好资料功劳不小。”说着示意将陈洪谧的奏折给傅冠看。
傅冠现在没喝酒,神思清明,看到灾情的预测,立马就明白崇祯刚才问话的时候心中怀疑什么了,冷汗立刻就下来了,刚才的回答要是稍稍不能令崇祯满意,现在就不是嘉奖,而是锦衣卫将自己拿下审问,问自己为什么,又是如何查探内阁机密了。
崇祯见傅冠一头冷汗,心中也再无怀疑,知道傅冠之前并不知情。等傅冠看完合上奏折后,道:“朕与诸卿也在寻找相关资料,你能提前整理出这么多,节省了大家不少时间。你也帮忙一起查阅资料,并想想该问那异人一些什么问题吧。”
傅冠知道自己应对的没有问题,皇帝不怀疑自己了,心底下暗暗埋怨自己多事,将奏折递还后也加入了查阅资料的队伍中。
众人在文华阁忙到子时初,终于整理好有哪些问题要向异人提问,吴伟业也将需要记的史料尽数记下,太监们早就准备好被褥,今天晚上在场的所有大臣无论品级高低,都在偏殿内休息,不放归。
第二天卯时初,崇祯领着王承恩,带着吴伟业和陈子龙,在锦衣卫千户高文彩带着五个锦衣卫小旗的护卫下,踏上了南下之路。众人身上带着骆养性准备好的身份路引。锦衣卫出品的证明,显然是“真证”,只不过是提前准备好的空头身份证,名字身份皆有据可查,只是其实没有这个人而已。锦衣卫去外地执行秘密任务,用的就是这种路引,只要你不认识持证的人,无论你怎么查,都不可能查出这个路引有假。
崇祯的新身份是周王分支的八世孙朱在铿,虽为宗室,但连自家爵位都远远没有继承权,只有从名字上能看出来是宗室子弟。从名字上看,这位朱在铿比天启崇祯两兄弟高了两辈,但是在嫡长继承的封建时代,年纪小辈分高的孩子,显然不会是嫡长一系的,所以越是这样的,离继承权就越远。
像这样的足够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