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外出一(1/2)
关外四月时分,正是新芽萌生,万物复苏之际,虽然光秃秃的树上还不见任何新绿,但随着积雪和薄冰的融化,大自然孕育的生命正在悄悄疯长。
两百明军护送着沈嘉,浩浩荡荡杀向城外,朝抚顺东北拍马而去。为了节省时间以及行路安全,众人都以马代步。因为这次缴获很多,整个抚顺明军甚至搞了一次大换装。眼前这帮兵痞骑在马上鲜衣怒甲,指东骂西,如同抢劫的土匪闹市归来一般。
今天沈嘉要找的是石灰石和粘土矿,他打算用这两个东西制作水泥,同时,大规模制作水泥将产生大量工作岗位,可以解决城内俘虏和蒙古流民的安置问题。
抚顺地处辽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龙岗山脉,这里盛产优质的煤,铁,菱镁矿。煤铁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而菱镁矿可以用来制作耐火材料,耐火材料则是高炉炼钢,石灰窑,水泥窑等必不可少的材料。
沈嘉原以为石灰石找起来会很费事,结果出城十里不到,就看到一座光秃秃的小山,山体远远看去泛着青白色的光芒,这让沈嘉感到兴奋,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急需的石灰岩。
沈嘉纵马奔过去,到了山脚下敲了一些石头,仔细查看,发现这些石头具有显著的层状特征,大部分都呈现出白色,表明品味极高。
工业通常滴盐酸的方式来确认石灰石,沈嘉此时没有盐酸,因此只能大致估算石灰石品味。实际上还有其它鉴定方式,但沈嘉不知道,他一毕业就去了军队,他的专业水平也就比业余高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石灰石也被人们称为方解石,是沈嘉专业课入门实践之一,因此沈嘉对矿石特性非常清楚,这让沈嘉很快就确定了此处石灰石的开采价值。
沈嘉又仔细观察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发现距离官道约莫两三里左右,而且山脚下道路平坦,看来比较适合大规模运输。沈嘉抬头再看看山顶,约莫也就是五六百米左右,他留下一部分人看守战马,自己则带着其他人上山去看看。
沈嘉在大学实习的时候,某位老师传授了所谓的“望气”之说,即地球上的岩石颜色各异,实际上是因为含有的矿物质不同,或者品位高低不同导致的。一般在晴朗的日子里,如果山体没有被植被覆盖,远远看去,裸露的山体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富含铁有可能导致山体氧化呈现红褐色,石灰岩则可能散发出青白色,而铜矿因为暴露在空气中氧化,说不定会呈现出绿色。
当时沈嘉对这套高深莫测的理论嗤之以鼻,认为这缺乏依据,纯粹是老师逗大家开心的。不过今天,当自己走狗屎运找到了石灰石之后,沈嘉突然觉得似乎有那么一点点道理。
既然能够“望气”,那还等什么,上山呗,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到了山顶才能看得更远更清楚。
这座小山没有成型的道路,众人只好沿着石头缝隙和简易小路向上攀爬。
爬山很累,不一会儿就听到众人哼哧哼哧的喘气声,唯有魏良裕像个没事人一般,还边爬边问:“”沈大人,你怎么知道将那些人分开后筛选会更容易?“
昨天筛选流民时,沈嘉提出了一套“囚徒困境”理论,魏良裕和甘亮两位专业级刑讯大师纷纷对此表示不淡定。自出城以来,只要逮到机会,魏良裕就会围着这件事情询问。
这老兄已经围着沈嘉问了几十遍了,可是沈嘉偏偏无法跟他解释。
囚徒困境理论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拟定的困境博弈理论,主要是阐述为什么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很困难的这一论断。这套理论涉及到博弈学,以及向量相似计算,而向量相似计算又牵扯到欧式距离等,让沈嘉向一位没有太多数学基础的特务人员讲清楚这套理论,这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了。
这些日子,抚顺城涌来大量的汉蒙流民,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靠宗族关系和地域同乡关系形成的逃难团体。抚顺明军一时很难判断这些人是好是坏,是奸细还是良民。
沈嘉一时多嘴,提了三个条件,说实话并且接受审问并通过的人,能够被安置且得到一份工作,而撒谎或是奸细,则被鞭笞砍头,若实在无法判定,则任其离开。沈嘉让数百名军卒同时分开审问这些流民,结果不到一会儿,就套问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筛选出了不少合格的“工人”。
此后沈嘉便被两个保镖追根问底,此时见魏良裕又来烦他,沈嘉假装怒道:“求你了,别烦我了,这是家师告诉我的,我也只是知道个大概,你想弄明白,就自己去好好琢磨,你要是再问我,信不信我现在就把你扔下山去。”
魏良裕没有被扔下山,但是有一个军卒却一声惨叫,咕噜咕噜滚下山。
“有鞑子在山顶,快卧倒!”
生活就是这样的戏虐,上一刻众人还是嘻嘻哈哈,下一刻就有人中箭回家。
不过沈嘉对此却是一点都乐不起来,他已经能够清楚的看到山顶上晃动的脑袋了,虽然对方只有三四人在射箭,但己方一百明军却是仰攻,要想快速冲上去极有难度。而且这帮军卒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他们此时紧紧贴在石头上,连气都不敢出一口,更别说进攻。
明明再向前走几十米就可以到山顶,但偏偏被几支弓箭死死钉在这里,众人都是一脸无奈。沈嘉看了看身后,心道如果背对着敌军跑下山,肯定会变成移动的人肉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