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天上掉下来的,不都是馅饼,还有陷井(1/2)
尽管腊月十九就是奶奶八十岁的生日,但是因为时间紧张,杨文斌只能匆匆忙忙地返家看了一眼,连奶奶的生日也无暇庆祝便踏上了归途。
杨文斌乘坐的这趟列车,是一列绿皮客车。它每十来分钟就要停一站,中间还要经历三十多个隧道。
三四百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五六个小时才到。
好容易到了锦城,他换乘了一列快车。
上了车,由于没有买到座号儿,他只能站了两个小时。
到了晚上八点来钟的时候,列车终于到了营城。
营城市,位于半岛的中部。关于它的名称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几千年前的唐代,大将薛仁贵,在唐王李世民的派遣下,经过了这里。
发觉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交通便利。
就将唐军的营地,驻扎在了这里。利用地利之便,击退了敌军的数次进攻,取得东征的胜利。
尽管几千年过去了,唐王与薛仁贵是否真的曾经驻在这里都不可考,但是,营城这个地名却流传了下来。
营城,处于半岛与内陆的连接点上,东接边城向东,南邻港口城市滨城,西依油城翠锦,北靠煤都市和省会。
营城市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南向西北倾斜。
东部山区及丘陵地带绝大部分海拔高度在60~500米之间,西部平原从海拔60米呈缓坡逐渐下倾至浊河、公主河平原。
西部平原由营城河、沙河冲积而成,山麓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多系丘陵漫岗。
在龙江省来说,营城市绝对是经济开放的前沿,是龙江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市。
上次来报到,一天之内走完了由城市到乡村的过程。
先到的省城的军区政治部,再到军政治部,然后是师政治部,最后是装步一连的。
这次好了,不用再那么费劲,直接到驻营城的师部报到就可以了。
列车缓缓地开进火车站。
杨文斌,下了火车,出了站台。
此时已是华灯初上的时候。
出站口的两侧,一群红男绿女们,一看就是小旅店的服务员在卖力地招揽客人。
“住店了!住店了!干净卫生又实惠!大哥,住店不?妹子,住店不?”
站前广场上,人流熙熙攘攘,在急匆匆地穿梭着。
远处的高楼大厦,彩灯,在闪耀着,预示着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夜生活的丰富与多彩。
“今夜住在哪里呢?”杨文斌心想,“回部队是不可能啦。只能,就近找家旅店,先住下。明天,和其他学员会合之后,再去师部报到。”
他犹豫了一下,选择离火车站最近的铁路旅社。
进了旅社,他在前台开了一张四人间。
房间里,四个墙角,各放着一张铁床。摆放比较简单。
好在,被褥还算有九成新的样子。
“反正就是一宿,将就睡吧”,他这样想。
开完房间后,杨文斌感到饥肠辘辘,便到小吃部进餐,
小吃部应该是旅店开的,为未就餐的旅客提供方便。
房间里不大。只有三五张桌子。
柜台里,有一个,男老板。
一个女服务员,在后厨和大堂间来回穿梭着,给顾客端菜端饭。
杨文斌,真是饿啦。
他要了一碗米饭、一碗馄饨,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这时,旁边一张桌上的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将他的菜摆在杨文斌的面前,盛情相让,“当兵的,怎么不吃菜呢,来吃点!”
杨文斌感觉他的豪爽与热情,一看是菜是普通的尖椒干豆腐,也不是什么昂贵的菜品。
“这点人情还是还得起的”,他想。
便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挟着,尝了几口,以示礼貌。
“谢谢哥!你是哪里人啊?”杨文斌随口问道。
“我是哈拉西林的,现在在营城打工。”那个汉子回答。
打开话匣子,杨文斌发现那汉子竟然是蒙族人。
寒喧着,他们随意谈了几句,感到特别亲切,颇有几分他乡遇知音的感觉,十分投机。
这时,杨文斌发现旅店老板不时瞅着自己,并不停地向自己眨眼睛,并把右手食指放在嘴边,做着“噤声”的暗示。
但由于怀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乡情,同时,想与同是蒙族人的汉子用同一种语言交谈,因为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他就直接忽视了老板的这种暗示,继续用民族语言和那汉子边吃边聊着。
看到他无动于衷,旅店老板仍是不停地给他使眼色,示意他不要睬那个人,以防敲诈于他。
可是,杨文斌见那汉子一脸倾诉衷肠的样子,心想,“我一个穷当兵的,还怕被他骗?我一个玩枪的人,还怕被他抢?”,便拿定了主意,没有离开,冷静地观察着事态的发展。
那汉子又要了一盘菜,三瓶啤酒,加上一碗鸡蛋汤,轻酌慢饮,和杨文斌继续地聊了起来。
杨文斌吃得差不多了,站起来,准备结帐。
这时,那个汉子出现了醉酒的样子,用蒙语吵吵着,说要打饭店老板,甚至杀了他。
杨文斌内心苦笑了。
遇到了个酒蒙子。
在家乡,他见惯了这种人。
喝点酒后便不吃天高地厚的样子:只要喝点酒,就天老大地老二,自己是老三,谁也不放在眼里。
喝了酒之后,什么事都敢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