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不枉此行(1/2)
第四百六十九章 不枉此行/p
这是一尊佛像,弥勒佛的造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肚佛。 /p
清代闽南地区的德化白瓷佛像很是出名,很多到南洋或者西洋打拼的华人,在当地兴建信仰庙宇,都会从内地定做佛像,然后托船只运送过去。/p
这种行为在古代很常见,包括海外开辟的天后宫或者是其他的道观寺庙,很多都是从国内定制好,再运过去开光的。/p
这尊弥勒佛当真是栩栩如生,笑容憨厚。佛身整体大约高20厘米,佛像脖子上挂着的佛珠都能清晰数出,还有佛像露出的牙齿也是历历可数。/p
佛像内部倒是中空的,淤泥有点多,费了不少功夫清理。估计也就是质地瓷实,加上淤泥填充,才没有像其他物件那样碎裂开来吧。/p
旁边一尊观世音菩萨像的底座就碎掉了。/p
饶是如此,陈正谦也是很高兴的,大部分完好就行,只要碎裂部分还在,都还能修补回来。/p
陈正谦只是将弥勒佛的表面简单清洗一下,就把这尊佛像收了起来,应该也是个宝贝,于老头应该会喜欢吧。/p
至于观音像,得先把基座部分挖出来,确定碎片完好,才将它也一起放入乾坤袋。/p
这才刚开始呢,就挖到了这两个宝贝,陈正谦动力十足,继续刨土。/p
后悔的是忘记带一些专业的工具来了,当时只顾着腾出更大的空间来装宝贝,全然忘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p
失策啊!/p
不过很快陈正谦就将这些懊恼情绪抛在脑后了,因为他又挖到了另外一些东西——/p
鼻烟壶。/p
什么是鼻烟壶?/p
鼻烟壶,简单来说,就是盛放鼻烟的器具。造型小巧玲珑,最大也不过是一只手便能握住,很是便于携带。/p
里面装着用碎屑的烟草,配合各类香料烘烤而成的鼻烟,用鼻吸服,从而达到明目提神的效果。/p
鼻烟是明末清初时候,由外国传教士传入中国的,最开始只有南粤一带人喜欢吸鼻烟。后来到了清朝,鼻烟成为了一种风尚,上至帝王,下至黎明百姓,都喜爱吸食鼻烟。/p
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精美的鼻烟壶。/p
括玛瑙、象牙、玉器、瓷器、铜器、琥珀等等,还囊括了青花、五彩、雕刻、内画等等技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之势,在中国物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p
当时的鼻烟壶,除了实用性以外,还因精美的制作工艺和外观,成为了送礼馈赠和身份的象征。/p
据史料记载,康熙就曾召集大批的工匠,为其制作了不少玻璃材质的鼻烟壶,其中不乏内画的精,并且流传到今天。/p
现在,鼻烟这种嗜好,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流传了下来,并且价值非凡。/p
尽管鼻烟壶只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鼻烟壶却以其小巧精致的外表,和易于把玩的特征,成为了中西方收藏界的重要收藏对象,也是中国近代收藏的重要项目之一。/p
总之一句话,鼻烟壶值钱就是了。/p
陈正谦手上的这个鼻烟壶,是白瓷质地的。/p
将外面的淤泥清理干净之后,露出里面温润洁白的瓶身,整体完好无破碎,仿佛时光从来没有在它身上起到作用。/p
这个鼻烟壶,采用的是浮雕技术,小巧的瓶身上,雕刻的是双龙戏珠的图案,栩栩如生,可见当时雕刻工艺的精湛。/p
算上瓶塞,整体也不过7、8厘米,堪堪比得上陈正谦的中指长度。但是就是这么个小玩意儿,放到市场上,估计价值也不会低吧。/p
另外还有个青花的鼻烟壶,不过和之前那个相比,这个是扁形的瓶身,正面是一条腾云驾雾的五爪青龙,背面则是一片空白。/p
说实话,这个给陈正谦的感觉就一般了,估计价值要低不少。/p
陈正谦草草冲掉两个鼻烟壶上的海泥,将它们收入乾坤袋。/p
这东西估计不是运往海外的商,应该是船上某位大人物的用具吧,因为鼻烟壶的数量不多,另外有个碎了的,陈正谦就不理了。/p
大概也就是因为鼻烟壶的体积小,所以才没那么容易碎吧。/p
不过能挖到值钱物件,陈正谦还是很高兴的,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啊。/p
他就像一个勤劳的矿工一样,眼前这么大一座宝藏,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照样挖得兴高采烈。/p
没办法,自己还是穷啊,这么多值钱的东西,当然要努力挖才是!/p
终于进一步挖到船舱里面。/p
龙泉剑不断切开周围碍事的木板,尽管这些木板冲掉淤泥后,依然如新,耐腐蚀程度相当高,但是陈正谦一点兴趣都没有。/p
又不是金丝楠木或者紫檀,也就一段破木头而已,随便捡个碟子都比它值钱。/p
说碟子,碟子就来了。/p
眼前满满一大格的瓷器碗碟,层层重叠,密密实实的。/p
大概是因为害怕海上风浪太大,船舱颠簸导致瓷器破碎,所以这些碗碟中间,都塞了些稻草或者碎布。/p
现在这些碎布干草基本都腐烂溶解了,但是大部分瓷器都保存了下来。其中碟子盘子保存得最完好,碗具则有部分碎裂,但是完好的也有不少。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紧紧套在一起。/p
陈正谦惊喜地快要晕过去。/p
这下发财了!/p
一件件瓷器碗碟被陈正谦从淤泥中挖出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