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洪武帝驾崩 四圣皇落难(5/6)
面都给负责收集传递情报的,玉真观就是天庭在灵山的一个办事处。你看,如来是心里清楚的,但这样的事情很正常,不能说破的。吃喝开会的时候更没有邀请金顶大仙参加的,但不想观音没这个觉悟啊,给着急无心说漏嘴儿了。
这金顶大仙一听,嗯?佛教要有大动作啊?气坏了就,哦,吃喝的时候不叫我参加,观音你过来也不捎点瓜子儿的,某还知道客气客气让你喝口茶的呀。有这么干的么?你不仁我不义,甭管事情大小吧,赶紧抽空上报太上老君他们,也算完成了些任务指标呢,说不定还能立功受奖的。
此时的金顶大仙者,侯显也。他是藏族同胞,祖籍甘肃临潭,明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副手之一,地位仅次于王景弘。其少年时出家为僧,后到达南京。洪武时期,在西北战役中获得战功。侯显早在1403年便和智光大师出使西域,此后不断的下西洋从事外交。晚年退休后回到老家,明朝皇帝朱瞻基专门派人给其建造了侯家寺(或许就是书中的玉真观),供奉洪武皇帝金牌位,在当地成为佛家密宗聚会之地。因此,这个金顶大仙严格来说,是一位僧人,而不是道士。这个比较复杂,但主要的原因,应该就是侯显的身份太多了,功绩也多样化。
还说观音师徒,先来到流沙河,遇到沙僧了,打了一架,接受了观音的忽悠,答应了条件,谁愿意在这老受罪啊,何况还想有个前程呢。
接着走,到了福陵山,遇到了猪八戒了,打了一架,和沙僧一样,也说了自己的部分身世,接受条件。
但是从沙僧还有八戒的嘴里,我们知道,这两个目前只想改变处境,还梦想着至少恢复往日风光而已,两个人的身世作了简单交代,脾气性格描写的言简意赅,超经典。但是话里话外的点出来,佛门什么样的人都敢收。
第三个遇上了玉龙三太子,西海龙王敖闰之子,不日就要宰了啊。观音便赶紧上天求情,饶了玉龙,准备给后来的取经人当个脚力还行。
但是这里是相当可疑的,这玉龙和沙僧八戒还不太一样。沙僧八戒是犯事后早早就贬了下界的,天将押着玉龙好像是专门在这等着的,还必须要有玉帝的敕令才行。
而且,如来最早吩咐观音的时候,没有考虑脚力的,是只准备让唐僧收几个徒弟的,观音是自作主张的。而且玉帝要宰玉龙,在哪不行啊,非要在观音的路上么?看来玉帝是收到了金顶大仙的小汇报,正好敖家父子闹矛盾,就将玉龙摆在路上,验证一下情报的准确性,看看到底观音来不来。果然来了,好,做准备吧,以后西天取经路上,虽然不能明面上反对,毕竟都是仙佛嘛。但咱们也给添些乱子,至少让你多耗上十来年的。
现在是时候讲讲龙王的故事了。咱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龙的形象根深蒂固啊,真龙天子,龙的传人,太多了。
但是,这龙是什么?其实是图腾崇拜中的许多动物给凑起来的。开始的时候一点也不好看,后来逐渐逐渐的就添加了各种因素进去,那也是相当的复杂。
很早的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到了明朝的时候,基本定型了,李时珍的解说,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在明万历六年1578年定稿完成的。西游记中大量引用了其内容,也说明西游记这本书绝对不会早于1552年问世。
但是人家佛门也有龙,古印度的所谓龙其实跟大个的眼镜蛇差不多,后来也变了些模样的。观音后来将玉龙三太子给摘了颌下明珠,锯了角,退了鳞,先别变马的时候,这个形象跟印度的龙才接近些。后来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以后,就把眼镜蛇给翻译成龙,好迅速被人理解啊,这眼镜蛇直接翻译过去,不就麻烦了吗?至少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对佛教传播有害无益。但是这眼镜蛇在印度那是有王的;而当时汉朝中国呢,龙是分颜色的黑,白,黄,红,绿,开始没王那么一说。
后来有意思了,逐渐的道教和佛教都认可了一个新生事物,龙王。指的是中国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龙王,是道教的也是佛教的共同都有的,但仅限于这个名字而已,长得什么模样你说你的,他扯他的。
那么现在观音救下的玉龙三太子,却是正儿八经的国粹-典型的中国小白神龙。他的爹是西海龙王敖闰,现在说是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敖闰表奏玉帝,告了忤逆之罪。
可到了书中第四十三回的时候,西海龙王改名叫敖顺了,和北海龙王换了名了,西海储君太子叫摩昂的。
到了最后一回,如来怎么说的,是玉龙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
有意思吧,是笔误吗?肯定不是,那么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么?你听摩昂的名字,就知道这代表了是印度的龙名啊。这里面好像是说的佛道两家关于龙的未来王位之争,玉龙是牺牲品而已。但是我们看明朝历史上,明英宗(两度在位)明
第5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