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霍顿轰炸机(1/1)
就在日本人进行着本国喷气式战斗机招标的时候,远在瑞典的龙魂兵工联合体,终于完成了飞翼轰炸机的试飞,将这种举世无双的轰炸机投入了批量生产。这次中国方面订购了50架飞翼轰炸机,英国、法国、苏联、美国等大国也都有少量的订购。
这种飞翼轰炸机被命名为霍顿h-1轰炸机,肖卫国还是把飞翼轰炸机的名字用霍顿兄弟的给命名了,算是还给了他们,毕竟历史上霍顿兄弟也是飞翼机的先驱。而且这种飞翼轰炸机也是霍顿兄弟主持研制的,当然很我关键的设计还是肖卫国提出来的。
霍顿h-1轰炸机是一种新型气动布局的轰炸机,事实上历史上美国人当中也有一个人对飞翼机特别热衷,并制造了一系列的试验机,当然飞翼机的成功要到几十年后,美国的b2幽灵隐身轰炸机那就是世界上最强大最神秘的轰炸机!
早在1923年,杰克?诺斯罗普就对飞翼抱有坚定的信心。飞翼取消了机身和尾翼,所有的载荷和操纵系统都安装在机翼内,是航空史上下一个重大进步。为了实现飞翼的设想,杰克?诺斯罗普制造了几架小比例验证机进行概念评估。其中之一1940年7月3日首飞的n1m飞翼验证机。
1941年4月11日美国陆航颁布了一种新型轰炸机的方案征求书,要求这种高空轰炸机能挂载4500千克炸弹飞上16000千米,最大速度要求在7620米达724千米/时,巡航速度440千米/时,实用升限13710米,最大航程19300千米(7620米高度巡航)。最后联合飞机公司和波音飞机公司的方案最后进入初步设计,其中联合公司的方案最终成为b-36。作为项目的一部分,军方也在1941年5月27日授予诺斯罗普一份合同,对飞翼方案进行研究。要求飞翼方案能挂1吨炸弹在7620米高度飞行12870千米,巡航速度402千米/时,实用升限12190米。载弹量4500千克,低于4月的方案征求书。
1941年8月诺斯罗普公司收到更具野心的性能要求。1941年9月陆军助理部长罗伯特?莱维特、亨利?h?阿诺德将军和奥利弗?p?埃克尔斯上将参观了诺斯罗普工厂后,陆航启动了飞翼轰炸机项目,1941年10月30日双方签订了正式合同。内容包括支付工程数据、模型测试、制造一架1/3比例的n9m验证机的款项。
xb-35的详细设计始于1942年初,这和翼龙轰炸机开始设计的时间差不多,不过翼龙轰炸机的进度明显要快于xb-35!1942年7月5日xb-35的全尺寸模型通过审核!为了支援该项目,诺斯罗普公司制造了4架翼展18.29米的n-9m飞翼验证机。该机的尺寸约是b-35的三分之一,用于验证总体概念的可行性。并用于训练飞行员来如何驾驶飞翼。n9m是木材和金属混合结构,中央段使用了焊接钢管。机身覆盖了木质和金属蒙皮,外翼段为木质蒙皮,不过具有金属翼缝和翼尖。1942年12月27日第一架n-9m首飞,该机在1943年5月19日坠毁,飞行员丧生。
很显然,龙魂兵工联合体在飞翼轰炸机的设计研制速度上要比诺斯罗谱快得多,这当然是由于有肖卫国这个未来的兵工专家在的缘故!龙魂兵工联合体是直接制造原型机,而诺斯罗谱公司还在用小型的验证机来试验。
诺斯罗谱公司的4架n-9-2、n-9最初安装两台290马力的门纳斯克c65-4六缸气冷发动机,通过带液力耦合器的加长轴驱动两副两叶推进式螺旋桨。发动机的冷却空气来自机翼下方的大型进气口。n-9m-b后来换装两台400马力的富兰克林气冷发动机。n-9m可搭载一名飞行员和一名乘客。都坐在单块气泡式座舱盖之下。该机安装有前三点式可收放起落架,还配备了防擦尾轮。n-9m在设计中获得的经验被xb-35所借鉴。
不过即使是验证机,试飞过程也是非常不顺利。这都是由于飞翼式飞机的飞行控制稳定性不足造成的。翼龙轰炸机和美国诺斯罗谱的飞翼验证机不一样,它不但借鉴了美国后来的b2轰炸机外形设计,采用了w型翼,也使用了更先进的双开裂襟翼构型,在飞行控制稳定性上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尽管这个时候还没有计算机和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但是也足够让翼龙轰炸机自由飞翔在高空并正常起降了。
事实上,美国诺斯罗谱公司n-9m验证机和xb-35验证机失败的原因。还不止是因为飞翼式的气动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xb-35复杂的同轴对转螺旋桨导致了很多的问题,不得不停飞改装。到了1948年中期,安装活塞发动机的b-35已严重过时,该项目注定要被终结。螺旋桨轰炸机在喷气时代的速度太慢。而且在当时还不能解决飞翼的飞行稳定性问题,b-35并不能作为良好的轰炸或照相平台使用。
绰号为幽灵的霍顿h-1轰炸机,也是采用的四具螺旋桨在机身后部向前推进的布局,不过有了风雷涡桨发动机,它就不会出现xb-35的问题了。
在霍顿h-1轰炸机投入批量生产的时候,采用涡扇发动机的霍顿h-2飞翼轰炸机又开始研制了。这是一种更大的飞翼轰炸机。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战略轰炸机,它的起飞重量将会超过100吨,航程达到1万公里。比霍顿h-1轰炸机还要大得多,航程也要远得多。这都是因为采用了新的涡扇发动机。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