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吴能的考虑(1/1)
二吴能的考虑
第二天,吴能的母亲问他去不去,并说这是国家的号召,年青人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我们也希望你去。再说左邻右舍都在看着我们家,不去不妥吧?让人家怎样看待我们家……
吴能说:“我不想去,但……还没有最后想好。”
他昨天和武兴华分手后,又回学校转了一圈,问到的人都说要下乡去,还没有碰到一个说不去的人。这两天他一直踌躇不决。
吴能母亲诧异地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心里却在想,这几天他们在等吴能说这事,但吴能一直未说,她有点着急,终于忍不住就先问了。一听儿子说不想去,她马上转头看着丈夫。
吴能父亲平静地说:“我跟你妈的意见一样,你应该去,早去早主动。不仅是左邻右舍看着,我们单位上的人也在打听。你注意到没有,******是如何说的: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子女送到乡下去,还强调了‘来一个动员’,这肯定是一场很大的运动。以后相关部门肯定会有具体的一些措施的。”
吴能父亲还有一些话没说出来,他想既然是运动,就不会那么简单,肯定会有多方的举措,压力会来自各个方面。每次运动都是逐步深入的。
“看是看到了,我还没有想那么多。”吴能回答。他心里却在想,当初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父亲就劝他说,参加政治运动慎重点。这次父亲的态度一反常态,反倒积极了,让他不解。
“你愿意想想,可以。好好想想,我们的态度是你应该去,但你已经是21岁的人了,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吧。”父亲说完话,很认真地看了他一眼。
吴能父母是机关干部,说完话就上班去了。留下吴能一人在家琢磨这事。
这几天,吴能一直在家中想这件事,他没有想好,所以还没有跟父母商量。父母先问到了,他说出了心里的想法,并向父亲投去感激的目光,对父亲的理解表示感谢,没再说话。他心里很矛盾,不晓得是去好还是不去好。他甚至在心里想,要是像武兴华那样想法少点,跟着上头走就行了,该多好呀,可惜自己又做不到那样。“文革”运动让他学会了不盲从,但他现在犯愁的是自己的判断对不对。
第三天下午,方二来找吴能,问他咋打算的。方二跟吴能是一个学校的,是高68级的学生,是吴能的好朋友。吴能的家,方二经常来,是熟门熟路,身体强健的他跨进门,像刮进一阵风。一见吴能,还没来得及坐下,就开门见山地发问:
“老吴,你是咋想的?我们班的人都报名了,我是真不想去。农村又穷又落后,年年农忙时我们都下乡劳动过,晓得农村的实际情况,7亿农民的农村去几个知青能改变啥?就像几粒沙子丢进汪洋大海,影子都见不着。但不去又咋办?我到学校没有找到你。这几天我就在家中跟我兄弟扯这事,问他咋想的?他就一句话:想啥想?上头让走就走嘛。你看,反搞得我没话说。我兄弟已经准备第一批就走,我老爸这两天忙着为我兄弟准备行装,还没顾上管我。老吴,你到底是咋个想的嘛?”
“方二,坐下说,别着急。你说的那些知识分子在农村大有作为的话,是过去的最高指示,现在最新的最高指示是强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看清楚了,是让你去受教育的,还说很有必要。不是让你去改天换地了。”
方二性格豪爽,平日说话就干脆。今天也如此,对细枝末节他难得想,屁股一落在椅子上就说:
“老吴,不用管它是让学生去改天换地,还是让学生去接受再教育,哪种提法不都是让学生下乡嘛。在我看来,没啥区别。你倒是说你是咋想的吧。”
“方二,这几天我就为这事想来想去,也没想好。我也是真不想去,但不去又咋个办?不去又要得不?脑壳都想大了。我爸说了,先是自愿报名,自愿报名之后,就要开始动员了。”
“我懒球想这些。老吴,反正我跟你一致行动,你不去我就不去,你要去我跟你到一个生产队。”
吴能和方二都有冬泳的习惯,这些天为上山下乡的事,顾不上去了。吴能看了一眼案桌上的座钟,时针已经指过下午5点,估计到江边也找不到人了。就对方二说:
“今天有点晚了。明天下午我们到江边去,问问李轼他们咋样?他们通常下午都在江边。”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