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治国如厨道(下)(2/3)
,对方还会跟匈奴人结盟,来趁机进攻大秦帝国的西部边境地区。要是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他们很难有效应对有可能出现的西羌以及匈奴人的联合攻势。
这一点想法,无论是陈平还是屠睢等人,都有很多人认同。
但是韩信却说出了另外一种意见。
那就是他们也不妨跟西羌结盟,而屠睢等人的担忧,也确实不算是不无道理。
而屠睢等人听到了韩信所说的这个想法之后,并没有立刻反驳韩信,而是静静听着韩信接下来所说的话。
韩信随后说出了一些话,对于张嘉师等人而言,也不愧是一种思路。
那就是他们跟西羌结盟,不一定要一同对抗匈奴,因为西羌很清楚一点,一旦匈奴被消灭的话,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唇亡齿寒。
那么反过来,要是到时候匈奴人在解决东胡之后,然后再对西羌发起攻势的话,那么对于大秦帝国而言,同样也是一个很有好处的事情。
但是屠睢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那就是他尽管没有看到过冒顿,但是不代表他就认为冒顿只不过是一个泛泛之辈。
他不太可能不会看出匈奴人进攻西羌,并没有什么好处。
而韩信则是微微一笑,他很是自信的说道:“冒顿确实是不会这么轻率的进攻西羌,但是不代表西羌就会对匈奴人噤若寒蝉。
韩信说出了他的看法,那就是河西走廊现在听说就是被匈奴人夺取了。要是西羌人打算安全的话,光是依靠大秦帝国的援助贸易,想要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可不是一般大。
因为他听说,西羌人的牧场主要还是在河西走廊那一边,而高山区上面的牧场,对于西羌人而言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听到了韩信的话,张嘉师不禁露出一丝苦笑。
因为韩信的这种想法,并不能说错,而是这种想法有一个很大的疏漏,那就是西羌现在应该是控制着青海湖一带的地区。
……
在后世对青海湖的一些描述当中,张士心不太可能完全清楚,那就是青海湖周围的畜牧业发展确实是有着天然的根基: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这也就是青海湖成为一个历代想要大力发展马政的朝代,都希望能够得到的区域。
而西羌在现在这个时候,不出意外的话已经是控制着这个地区。
也许现在的青海湖已经变成了咸水湖,但是不代表青海湖周围已经无法进行大范围的畜牧。
而张嘉师想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日后他要不要因为这个地方而发起对西羌的攻势呢?
说实话,对于进攻西羌这个事情,张嘉师很无奈一点,那就是占据河西走廊之前,只能够通过狄道西向发起对西羌地区的攻势,而这个地区有一个很要命的情况不得不适应,那就是高原反应。
而这一种反应,在某个意义上也确实是青藏高原的特色所在。
毕竟,青藏高原的周围有许多山脉,它们大多数呈从西北向东南的走向,相对于高原外的地面他们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许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别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时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泽。
尽管张嘉师眼下已经开始逐渐发展山地步兵,但是对于有着世界屋脊之称呼的青藏高原而言,这种山地步兵的适应性,恐怕还无法有效应对这种相对比较极端的气候。
(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50人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这种高原反应的主要症状:高原反应是人体急进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病理性反应,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常为前额和双颞部跳痛,夜间或早晨起床时疼痛加重。
这一种情况对于行军作战而言,可是影响很大的。固然是有人能够通过训练或者是天生有对高原反应有一部分免疫能力,但是这种情况的概率不大,张嘉师可没有办法对于这种情况来进行赌博。
毕竟他想要去做的就是作战,而不是去旅行。
当然,在狄道一带进行训练,也许也能够在某个方面对这个高原反应的适应性起到一点效果。
但是更多的,张嘉师不认为眼下是做这种事情的好时候。
所以张嘉师在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说出了自己的决定:“我不认为冒顿会因为这样而发起对西羌的攻击,毕竟冒顿也算是一个天纵之才,他不可能利用自己的短处来进攻固守山区的西羌人,很有可能对方还是会选择相对易攻难守的大秦帝国来作为目标。”<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