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莲子始生 第237章 再面君(2/4)
了正月之后他便张罗着在曲院街买了一桩不小的宅子,又托付牙婆聘买歌伎舞女、婢子家仆,为了这些事一直在忙,这两天才刚刚清闲了些,昨日去游了大相国寺。”“唔……”赵匡胤不置可否地轻应了一声。顾若离瞧瞧他脸色,又细声细气儿地道:“官家,奴婢曾受官家差遣,去过芦岭州。奴婢以为,芦岭州官吏之所以忠于杨浩,对他言听计从,是因为他们尽皆是杨浩委任,这些人自以为官位前程尽皆依赖于杨浩。官家厚待他们,让他们晓得谁才是天下之主,他们自当心向朝廷。
再者,杨浩离其位,迁其地,久而久之,影响自弱。芦州建州时强藩环伺,杂胡侵掠,第一要务乃是建立军队、扩充军备,再加上芦州百业待兴,哪一处不要银子,他却花了大笔银钱把州府衙门建得富丽堂皇,虽说杨浩在西北交结折藩,又以胡制胡,打击横山诸羌小部落,却可看出此人有智而少识,好大而喜功。他本出身寒微,不识富贵。如今留在开封繁庶之地,声色犬马,富贵荣华,纵曾有过野心,也要渐渐消磨了。”
“嗯!”赵匡胤还是不置可否。往座位上一靠,微微闭起眼来,顾若离一见,便立即闭口不言。
那一日金銮殿上杨浩不伦不类的一番致辞,偏偏还说的铿锵有力,无比认真,惹得文武百官忍俊不禁,赵匡胤也是克制不住,本来一肚子的火气都笑没了。
不过虽说这段小插曲让他对杨浩的认识有所改观,听政之后还是留下了他,把他唤到文德殿去,将芦州知府的奏表丢给他看。杨浩看到一半脸色就已大变,既没有矢口否认与自己有关系,也没有百般推诿责任,当即便叩头谢罪。
自他被自己特意留下并带到文德殿时起,赵匡胤就已经在冷眼观察他了。令他留下时,他的喜不自胜,单独面对自己时的忐忑不安,把奏表递与他时的困惑不解,再到阅至一半时的脸色大变,完全是一个事先毫不知情者应有的表情变化。
他没有为自己辩白,倒是符合他一向的性格,当初他的奏表上把功劳尽皆推与罗克敌、赫龙城、刘海波等人,连与他不合的程德玄都捎上了一笔,正是重义之人。如果此时他心中有鬼,便不可能有此反应。
想到这里,联想到自家曾受的冤枉,赵匡胤不免有些动摇。他好言宽慰一番,直说自己对他信任有加,相信不是他策划此事,让他安心住在东京,置地造屋,买婢雇仆,歌儿舞女好生过活,便把他打发了出去,话中之意,虽未因此事迁怒于他,却是要让他从此长居开封,做个有禄无权的闲逸散官了。。
赵匡胤曲意安慰,亦有他的目的,如非必要,他是不会擅动杀心的。坐天下,大不易,如今征战四方,几年间已灭了荆湖、后蜀、侵占了北汉大片领土,这些地方不是用兵打下来,把大宋的旗帜往城头上一插,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宋国领土了,要征服民心、要贯彻统治,要王化其民,这些就不是武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而且更非一时一日之功。如今马上要对南汉用兵,西北地区实在不宜再生事端,将杨浩羁縻于京师,一定程度上就能稳住芦州。
至于杨浩倒底有无野心,他也没有就此撇开不管。杨浩走后,他便召来‘武德司’的一位‘干当官’,亲自嘱咐一番,命他遣派几名‘亲事卒’严密侦司杨浩的一切动静。
第二日一早,杨浩的一名亲随悄然离开东京往西北而去,武德司的几个‘亲事卒’立即暗中相随,待那信使行至白沙镇时,一个‘亲事卒’在他酒中下了**,趁机窃了他的书信抄录下来,又将书信原样封好放回他的怀中,这才回转东京。
当这豢抄的信摆在赵匡胤案头时,杨浩的信使还没进入西北地境呢。杨浩的信还是那副狗爬一般的字儿,措辞也是半文不白。两封信,分别是写给芦州团练副使柯镇恶与一个唐姓女子的。
给柯团练的信中,杨浩讲了自己进京大受官家优待,风光无限,并说从此将长留京师,以后或许还会受官家重用,嘱他们能不循正途自民而官,实是难得的机遇,今后一定要自爱自省,安心做事。不日官家就会遣派新的团练使去掌兵,叫他们好生配合,遵从上官,切勿贪权好利各怀机心,以免误人误己云云。
写给唐姓女子的信则话风一转,讲自己见驾面君所受的惊吓,骂芦州群吏那一班混蛋目光短浅、坐井观天,使了那么粗鄙的计策排挤程德玄,险些害人害己,牢骚满纸,还夹杂着一些发泄般的乡言俚语,随后又爱意绵绵,大讲情话,还写了几首从唐诗里抄来的并不应景的情诗,看得赵匡胤好笑不已。信尾又讲如今虽居于京城,地位未定,家宅未安,心中惶恐云云,商议待安居之后再遣人回西北向她家中求亲,迎她入京完婚。
这两封信看罢,赵官家对杨浩的疑心顿时去了大半。说起来,他对杨浩是很欣赏的,此人能在契丹铁骑的围追堵截之下率区区三千士卒将五万百姓安然带到西北,实有真正才干。要知道,带着五万平民百姓,可不比三千士卒独自行动啊,若是一员名将,率三千士卒杀入草原,于十万铁骑之中纵横,也未必不能安然而返,然而你给他捎上五万老弱妇孺再试试,能成事者寥寥无几。
杨浩能成人所不能,这其中固然有运气的成份,固然有自己率兵及时返回,牵制了契丹大部的原因,也足以证明他有胆有谋。安然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