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声呐,声呐(1/2)
两舷前进三,俯角15°下潜。
通过和潜艇的连接,我甚至能够感觉到海水流过艇壳时的脉动。下潜至200米,调整航向至270,加速到35节。优秀的抑噪系统仍将我的潜艇噪声控制在海洋背景噪声之内。虽然我能够更快速的航行,但是水声通道会将我的声音传播的非常非常远。现在加速还不是时候。
继续下潜,约翰斯顿岛比较靠近赤道区域,维度比较低。因此这里的水域跃变层会比较浅,大约下潜至400米左右就达到了安全深度。在这个深度我就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前进了。设定了几个“z”字航线,然后加速至60节。剩下的就交给自动驾驶仪来操作了。昏暗的指挥舱静谧安详,能够让人不自觉的冷静下来。指挥室里的空调正静静的工作着,因为这艘潜艇刚刚下水不久,所以并不是显得很潮湿。但是要不了多久,密闭的环境就会让这里如同在水帘洞里一般。空调正在制热,因为大洋深处是很冷的,在3000多米的海底,水温甚至接近零度。只有在海底火山附近才存在温度适宜的高硫化水。这艘船并不需要太多的船员,满打满算也就只有我和我的分身,所以指挥舱连带居住舱也就只有两个舱段而已。所需要的耐压壳体大大减少,可用深度也达到了惊人的1500米,完全达到了水声通道轴的深度。但是我并没有这么做,因为在那个深度,声音可以传播500海里甚至更远。
也许会有海雾的潜艇潜伏在那里侦听四面八方的声音,在搜索我的存在。因此我才没有潜的的太深也没有开的太快。
又是连续的工作,通过艇壳声呐,我听到了一阵剧烈而低沉的爆破声。那是我安放在约翰斯顿基地的定时爆破机构引爆了,那里对我来说已经彻底失去了意义。我想如果有海雾的船的话,也一定听到了那个爆炸声。但愿这声爆炸能够把潜在的海雾们吸引过去,从而让我有足够的空隙钻过她们的反潜网。连续的工作让我有些困倦,于是我便留下分身值班自己来到后舱休息。将腌制好的咸鱼从冰箱里拿了出来,我就这最后一片维生素药板吃了起来。这足够我吃三个月的药板已经全被我吃光了。掰手指算算,现在已经过了三个多月了,应该是转年的1月份。这三个月里我从被俘虏,逃亡到现在开着一艘自己的潜艇,经历还真是跌宕起伏。不知道接下来还会有什么等着我,而且源给我的情报里表明这里似乎有穿越者存在,可是我完全没有头绪。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我决定不想这些眯一会。
大概过了4个小时,我醒了过来。虽说这四个小时在睡觉,但是由于有分身存在,我的大脑依然对这4个小时的动向了如指掌。伸了一个懒腰,我走进指挥舱,航速已经按照我设定好的指令降到了15节。艇壳声呐显示我的四周有五个小目标,它们离我很近,不超过50米。
那是我的uuv(unannedundele),它们并没有和我一样按照“z”字航线航行,而是沿着我的航向延长线分散开来向前进发。这个过程中它们一直在收集声呐信息,来为我进行警戒。这里正是我们的汇合地点。
显然这一路都很安全,直到现在为止。我再一次让它们分散开来,不过这次不一样,我让其中一艘下沉至声管轴的深度,然后停车待机。之后它身上的被动声呐开始工作并通过量子通讯不断向我传递信息。另外四艘则被我以15°的角度派向正前方,速度只有10节左右。由于它们体积太小并非是磁流体推进而是泵推,虽然噪音也不大但是静音性依然远远不如我,所以我只能让它们低速航行。
我的行动安排很谨慎,因为按照我的预想。在我航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是现在,我大概就会碰到海雾她们的反潜网。
我开始放出拖曳声纳,再一次将速度降到两舷前进二,然后以5°的星度爬升出跃变层。这次释放的是粗缆阵列,它的性能指标要强于海狼级核潜艇的an/tb-16d粗缆阵列,对远距离低频噪声信号(10到1khz)十分敏感。在理想的水声环境里最大有效探测距离为30,000码,比海狼级的远些。有了这些,我开始沿着环形航线绕圈子,并不时的在越变层钻进钻出。
事实上我没有释放出细缆阵列,虽然它要比粗缆阵列更敏感,但是它也更容易但更易受到潜艇自身噪声和速度效应的干扰,在此时的速度下,粗缆的表现要更好些。
潜艇通过声呐扫描敌舰是个耐心的活计,也许我需要保持这样枯燥且谨慎的航行状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漫长的搜索,获得目标位置后战斗往往在几分钟内结束。巨大的心里落差让人的神经渐渐紧绷。我深吸一口气,将精力集中在声呐信息和ta图表中。和潜艇直接联系的我不需要耳机就能了解声呐传来的各种信息。
此时,声呐似乎有点动静。是前方待机的一艘uuv传来的,它刚好处在一处临时形成的水生通道中。接着,处于1500米下声管轴中的那艘uuv也传来了信号,声音很微弱,但是依然被探测到了。
我将船速降低至5节,航向调整到080。果然,过了一会粗缆声呐有反应了。经过ta分析,对方的航向是210,相对方位角250,目标夹角250。此时我收回了粗缆声呐,放出了更加灵敏的细缆声呐。声音变得更加清晰了,通过多方uuv传来的信息,以及细缆声呐精准我判定,我确定了敌人的数量。
中型目标两艘,大型目标一艘。发现小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