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喻冯道老先生心服口服(1/1)
像范质、李谷包括冯道这样的读书人,向来都自命清高,他们满腹经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之中有的确实也有治国安邦之才。可是在那样的乱世,他们往往怀才不遇。
自唐末以来,天下大乱,战争频发,谁掌握了军权,谁的实力强,谁就是天下之主。
这些凭军事起家的乱世枭雄根本看不起读书人,因此他们很难得到重用。
而这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骨子里也瞧不起那些武夫。
郭威登基以来,一改重武轻文的风气,大胆启用这些读书人。但是那些从马背上走过来的武将就心存不满。就像范质,以前就受到了王峻的排挤,要不是于清出面解决了王峻,那么他现在可能就是一个穷酸书生。
之后,于清又去“拜访”李谷。
李谷虽然也是读书人,但是自幼习武,崇尚武侠,对于清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清说明来意后,他说拱手道:“请于大侠和晋王放心,我李谷也是知恩图报之人,有什么事,只要于大侠吱一声,其他的就是李某的事了。”
“李大人痛快!那我们就这样说定了!于某告辞了!”
“于大侠慢走!”
文官方面,举足轻重的两位大臣都已经搞定了,现在最难肯的硬骨头就只剩宰相冯道了。
于清来到冯府后,冯道根本看不清于清,在他的眼中,于清不过是一介武夫,一个杀手。
于清进屋后,冯道不冷不热,也不招呼于清入座。
于清微微一笑,道:“于清不才,但是听说冯大人知书达礼,尊崇古制,难道这就是冯大人的待客之道?”
没想到冯道反唇相讥道:“冯某的待客之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于先生如果觉得老夫不顺眼,便可自取。”
于清哈哈一笑道:“冯大人这话就不高明了。于清听说读圣贤书之人崇尚仁义礼智信,所谓仁者爱人,冯大人这样对待于某,怕是谈不上爱吧?
自古圣人舍生取义,当年后晋末帝蒙难,冯大人所作所为怕也谈不上义吧?
所谓礼尚往来,于某诚心拜访,大人却拒人千里之外,这种待客之道,怕也是不符合礼吧?
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于某的来意,冯大人是聪明人,晋王殿下宅心仁厚,文武双全,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如果大人不识时务,何来之智?
大人一向标榜安贫乐道,当初身为晋臣,却侍奉契丹,早已失信于天下矣!”
冯道竟被于清说得哑口无言,脸红筋涨。他暗忖道:“没想到这于清看似一个冷血的武夫,没想到说起话来有条有理,头头是道。看来是高人啊!”
没想到于清话锋一转,说道:“话又说回来,冯大人虽然为人处世之道不尽人意,皇上对冯大人却十分器重,委以重任。现在皇上有恙在身,将国事委托于晋王,希望大人以大局为重,以天下国家为重,能为皇上分忧!”
冯道擦了一把汗,说道:“先生请上座。老朽和先生交往不深,不知先生怀有如此雄才大略,心系国家江山社稷。刚才怠慢了先生,实在是该死!万望先生恕罪!”
于清说:“晋王敬重冯大人在经营国家,安抚百姓方面是一把好手,希望冯大人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多为国家出力。”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