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与世推移(4/7)
忆:利己主义的胜利,还是理想主义的悲哀?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老师,曾说过一段震耳欲聋的话:
“我们一些学院,包括京城学院,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作为当代中国批判知识分子的标志人物,在中国最著名学院教书半世纪的钱理群老师,说出这样的话,可谓耐人寻味。
今天,钱老师的这段话,恰恰暗合了毛某涛的绝命书:
“披着学者的外衣,满心追逐名利……建立自己的利益和独立王国。”
在学生眼中,毛某涛非但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想主义者。他有理想有热忱,有热爱有温度,有严慈亦有悲欢。
他出事的消息传遍全网后,他的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
有学生这样回忆:
“去年国庆,领导席上,只有你像个孩子一样,挥着国旗,兴致高昂,跟着学生们唱国歌……”
还有学生这样回忆:
“读书时家境贫寒,想要在学院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无奈错过时机,毛老师让我到教务处帮忙,用自己的钱给我发工资……”
有学生留言:
“自家贫困,没钱买西装,是毛某涛给他掏钱买西装,参加毕业前的论文答辩。”
还有学生这样回忆:
“读研期间,有幸成了毛老师的弟子,师父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但和学生吃饭从不准学生掏钱,毕业时自掏腰包给大家拍毕业照。”
最令人泪目的,是这样一句话:
“他是一个真真实实的理想主义者,以给国家培养了孩子为荣,而他自己其实没有亲生的孩子。”
不管毛某涛投江自尽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我们从他一个个学生的追忆片段中,看出仅就本职工作来说,他是一个灵魂有光的人。
这光渴望抵达的地方,也不仅仅在校园里,还指向更为远阔和深邃的家国使命。
这是一个人的大我,也是一位师者的情怀。
10月17日,成都某学院发出的讣告中,这样形容毛某涛:
策划组织“院长第一课”,数次前往贫困地区扶贫,组织师生驰援武*汉抗疫。
他是一名好干部,好党员,好老师,热爱工作,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务实笃行,师德高尚,学识扎实,无私奉献,深受学生爱戴。
正是这样的情怀,让我们去思考这样一个终极问题……
……………………
(四)
一种思考:
苟且地活着,还是壮烈地死去?
好好活着。
这是我们经常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身边所有良者的企盼和祝福。
因为,活着,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是对自我的负责,对所爱之人的陪伴,对人生百年的不负。
所以中国才有句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但,这种语境,只适合个体,适合小我,适合日常,而没有关乎集体、民族和存亡。
回望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这片土地,这个民族捱过诸多至暗时刻后,得到的和平与公平,都是构筑在那些身先士卒、不惧生死的先人的血肉之上。
这种认知,不用追溯太久的历史,仅仅需要想想这场白色恐怖,就可得到作证:
新冠肺炎肆虐的春天,是有人逆流而行,生死营救,才换来我们秋日静好,和家国平安。
所以,对日常中的凡夫俗子来说,好好活着,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的。
但对于肩负使命,被历史选中的某些人来说,壮烈死去,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所以,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命题。
要想解开,需要在不同的站位上,才能得到客观的答案。
而这个时代,不管是心怀小家,还是心怀大家,都绕不开下面这个命题……
……………………
(五)
一份关注:
当漠然的旁观者,还是热切的关注者?
毛某涛留下绝笔信投江自尽,已经发生三四天了,但写这个事件的并不多。
这当然是自媒同行的谨慎,我和他们中一些人交流后,也得到这样一种警觉:
关于这个事件,还是不写为妙。
毕竟,这里面,关乎人命生死,关乎学术斗争,关乎正邪较量,还可能关乎违纪腐败,或权力场地震。
但我还是要写,因为:
我自己也是高考和学院的受益者,而我的孩子将来也要去读学院。
我希望,孩子将来要面对的那个时代,比我们这代人更好。
所以,我要发声,这是一个母亲的责任,也是一个写作者的立场。
同时,作为一个在纸媒混迹多年的前记者,我自己在敲下这篇文字时,也一直提醒自己:
不煽风点火,不盲目猜测,不先入为主,不裹挟情绪,而是尽量客观地描述一种事实,表达一种追问,和更多人一起关注,为了我们孩子未来的学院和师道。
毕竟,有的人,为了这个时代更好,连命都可以不要。
我们,作为同时代的人,又怎么可以躲在屏幕背后,事不关己地冷漠?!
而我们今天的追问和思考,今日的调查和公平,今后的纠错和修复,又是我们的孩子,就要走向的中国。
愿逝者安息,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