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教育竞争(4/5)
十而已》里,顾佳执意要让孩子学马术吗?“听说申请国外的名校,骑马是加分项。”在海某区,很多父母的目标至少是清北。普通的弹琴、绘画、唱歌、跳舞这些特长,已经不够了。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兴趣班鄙视链,钢琴都要排在最低端。
在乐器类里: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在运动类里: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有一个海某区妈妈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鸡娃母亲,她给孩子报了马术、钢琴、滑冰、大提琴、还有画画。
问她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合格,她说:给孩子报班,通常有三个目的:
1. 为了拿证书,为以后的学业铺路;
2. 给孩子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
3. 让孩子培养一门拿得出手的特长,未来也许用得上。
而她让孩子学的这么杂,其实是无法真的培养出一门特长,也拿不了证书,只是陶冶情操,所以根本谈不上鸡娃。
有些人说,这样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孩子不快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实际上,大多数还真不是这样。
京城卫视2018年纪录片《起跑线》中,记录了几个海某区娃的日常。
一个7岁女孩,从2岁开始,就已经在上钢琴班、朗诵班、声乐班、舞蹈班……几年,十多个兴趣班,花费超过20万。
爸爸心疼孩子,说逻辑数学班,别再学了吧。
女孩反倒不乐意,说自己对数学很感兴趣。
这样的孩子,学得够多了吧。
妈妈说:我们不是多的,朋友家孩子学得更多。
同样,也是7岁的京城女孩,多米。她同时学习滑冰、钢琴、古筝、舞蹈、奥数、英语、素描,七个兴趣爱好班。
妈妈劝多米:“太多了,你别学了。”
多米却回答:“不,我想学。”
“你不可能挡她道。”妈妈很无奈。
海某区娃,日常作息什么样?
这是一个普通7岁娃的日常作息表。这样精准的时间安排,雷打不动。(图表略)
之前有一位家长在网上说,看孩子太辛苦,想的孩子砍掉几节课外班。
孩子却跑去和爷爷奶奶告状,说妈妈为了省钱,不给我上课。
不太存在什么真正的“快乐教育”,学习本身也许就是快乐。
——这就是海某区娃的日常。
……………………
(三)
海某区娃背后,站的是海某区妈。
海某区教育很拼,顶配的娃背后,站着的是全国最特殊的一群家长。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谋划布局。
比如之前朋友圈里流传的一位海某区“鸡血家长”,出产房不到3小时,给大娃指导英语和奥数,给刚出生的二娃听诗词。
前段时间改政策,为了赶上按片划分学校的最后一波,1000万一套的学区房,卖疯了。
中介深谙家长心理,一看父母举棋不定,就说:“您这边肯为孩子付出多少?”
一句话直击家长内心。家长说:“我买!”
同事孩子,刚满一岁。
她老公说:你算算,如果我们在孩子上初中前,落一个京城户口,需要做什么?
我同事,马上开始算,算了一下午。
最后,结论是:
要先离婚,然后,城郊区买套房,再复婚,房子卖掉;再离婚,城里买套房;再复婚……
他们真的太有效率了,转天就办了离婚手续。
从孩子不到一岁,精准算好了之后的每一步,且严格执行。
发现京城户口无望怎么办?
身边另一个妈,着急忙慌办了天津户口,上午离婚,下午买房,赶在孩子小升初前,把孩子转了过去,自己不惜天天坐高铁上下班。
他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鸡娃?
很简单。
这群最鸡血的家长群,以985/211名校硕博为主,是全国各地来京城打拼并最终扎根的人。
他们的思想高度统一:相信教育,相信高考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他们比任何地方的父母,都更了解读书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
之前就有新闻,爷爷奶奶花上百万给孙女补课。这钱花的,值不值?
作为60年代毕业的本科生,这对爷爷奶奶太知道知识、教育是如何改变命运的了。他们的回答当然只有一个字:值。
作为读书的红利拥有者,海某区妈们自然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掉队,拼尽全力,也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
为孩子铺平道路,用心良苦。
……………………
(四)
海某区家长,拼的是什么?
拼财力。
据家长们说,以一年300个课时左右来算,一个孩子每年在课外培训上,至少10多万。花费上百万,也不算稀罕。
这些钱花出去,一定有效果?
当然不一定。但是海某区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就四个字:豁得出去。
一个海某区爸直言不讳问妻子:你来算算,孩子教育上,要花多少钱?我往死里赚。
他们的孩子,刚满一周岁。
之所以这么拼,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是重视家庭的力量。
家长拼时间,孩子拼努力。
海某区家长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
这样培养一个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个忙到炸裂的家长。
家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