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帝在战争中的作用(2/3)
不在青史的长河里,留下赫赫之名,杜预的名望,完完全全是被西晋拉跨的表现给掩盖了。但是武庙文庙的规格,由皇帝主祭的地方,遴选极为严格,如此重要的人物,武庙和文庙从来不会忘记。
统一战争的发动和成功,都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和一定的运气,否则极难成功,一旦成功则是功成名就,青史可寻芳。
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楚汉相争的项羽和刘邦,大魔法师刘秀,武德充沛的李世民,一根杀威棒打下天下四百军州的赵匡胤,由南到北,一只碗到一个国的朱元璋。
这些名字,中国百姓耳熟能详,关于他们的演义、故事、话本、评书数不胜数。
即使失败,但凡是尽力局,同样也会留下在了历史上留下自己浓郁的一笔。
比如此时大明武庙里的武圣岳飞,就是这个统一战争的发动却戛然而止的政治牺牲品。
但是岳飞从来没有败过。
他带着八百背嵬军在朱仙镇直扑完金兀术十万大军的时候,金军望风而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得溃不成军,狂奔了数百里。
跑到了黄河北岸的大名府的金兀术,从来没想过岳飞会输。
当然,不管是大宋的百姓,还是失地的流民,亦或者金国的将领、军卒,山林间的草莽,谁能想到他会败呢?
但是大宋的皇帝赵构,不想让他赢。
岳飞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将失地重新收复,纳入大宋的版图,但是因为是尽力局,没人会怪他。
比如武庙里的另外一位,则是魏国大将张辽。
张辽过一次和岳飞八百背嵬军冲朱仙镇,李世民三千五百玄甲军,出虎牢关破窦建德一样的以少胜多的仗。
那就是逍遥津之战。
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浩浩汤汤的奔着合肥而来,誓要拿下合肥。
张辽驻守合肥,守军不多,粮草也不多,张辽迫于无奈,八百死士出城,直扑孙权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了孙权的王旗之下,东吴猛将陈武被一个回合就斩于马下,孙权落荒而逃上了山。
十万大军不战自溃。
年轻的君王站在山顶上,他带着雄心勃勃的野望而来,却呆滞的看着逍遥津十万大军的溃散。
如果第一次是疏于防范的话,如果是这样的战斗只发生了一次的话,孙权还不会被笑成孙十万,怎么说也是东吴至尊,一方霸主,为尊者讳的规矩,文人墨客还是要遵守的。
但是这样离谱的事,发生了两次,张辽八百死士冲阵,在逍遥津做了整整两次。
第二次是在东吴军队染病,这军队打仗的时候出了传染病,还怎么了得?
孙权准备撤退的时候,张辽在城头一看,再次带兵出城,追击孙权,意图在曹操调遣的主力驰援到来之前,咬住孙权所部,最大程度上,削弱东吴的实力。
孙权在这次的指挥中,同样被冲阵弄的慌了手脚,留下了凌统断后,匆匆南逃,而渡桥被焚毁后,留在逍遥津北的吴军只能投降。
孙十万这个外号,文人墨客连为尊者讳的传统都无法遵守。
这两次被同样的方式、同样的人、同样的人数,打的溃不成军,而且是十万之众对阵八百之寡,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极少,但凡是有就值得大书特书一番。
这一战,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孙权在指挥中是不是犯了纸上谈兵的毛病?
其实也没有。
纵观合肥之战,孙权也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失误。
比如驻营没有水源、轻信奸细之语、轻敌冒进、好大喜功之类的错误,孙权只是简简单单的进兵,被八百人痛打一顿士气大跌,围城,军队染了病,退兵,被八百人追击,被八百人击溃。
只能怪张辽本人实在是太猛了。
所以张辽在江东也有了小儿止啼的传闻,谁家的小孩一旦哭了,大人们就会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孩子瞬间就不敢再哭了。
在兵力方面,东吴方面出动了包括吕蒙、蒋钦、甘宁、凌统、潘璋、徐盛、宋谦、陈武、贺齐等诸多名将,这可以说是东吴在建安二十年的全明星阵容,可谓是倾巢而出。
结果在合肥之战中,死的死,伤的伤。
朱由检将武庙这些在民间不甚闻名的武哲的功绩补了课之后,皱着眉头思虑了半天,从一个皇帝的角度出发,朱由检悟出了一个道理。
战争,是所有人类游戏中,对精密度要求最高的一种。
大范围有效杀人,是一门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掌握的技能,而且战争的发动和结束,以及战争的统领,需要极高的军事天赋,比如某位教员,就深谙此道,四渡赤水,人人敬服。
孙权自以为军力数十倍与敌,却两次被张辽杀的人仰马翻,丢盔弃甲,张辽的斩首行动,在孙权的指挥部,形成了局部人数优势之后,东吴方面的指挥部的失去了它的指挥作用,是战争溃败的关键。
孙权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堪称无能。
朱由检自己恶补了不少的军事方面的知识,但是补充知识,不代表有这方面的天赋,他对兵事,并不擅长,纸上谈兵的笑料不要太多,这方面朱由检的认知非常清楚。
所以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朱由检终于摸清楚了自己这个皇帝的定位。
不给大将们添乱,不管是炮轰老奴酋的袁崇焕,还是两百取镇江、活捉佟养真的毛文龙,亦或者是久与边事的耿如杞,他们的军事天赋是毫无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