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七杀恨》

笔趣阁小说网(99dshu.cc)

首页 >> 七杀恨 () >> 第一卷 铿锵行途 第13章 驿马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dshu.cc/177086/

第一卷 铿锵行途 第13章 驿马(2/3)

见就知道是好东西哪里还舍得丢弃,连忙进怀里贴身藏好。那张秉忠是真的不知道这个玉坠到底是何物,说这个玉坠儿可是当朝威风凛凛的暗侍锦衣卫的标志。雕刻那眯着一条缝的玉鱼儿,是一等侍卫,有生杀夺命之权。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玉鱼儿,是二等侍卫,有见官大一级和罢免决断之能。那双眼圆睁的玉鱼儿,是三等侍卫,只有监听侦察的职权。

在两位老师的提点之下,小六子决定将自己的游历感受,写上一篇策略,名为论二胡防御策略。所谓二胡,只是论其胡人多而散居,居无定所游牧而生之义,并非是那具体的一两个胡人而言。其次便是根据自己的游历感受针对相对彪悍勇猛的游骑进行如何防御和管理的建议。

小六子正在着意下笔写对策论的时候,同窗密友秦良玉来家中告辞。“六哥因家中有事,我今特来拜别,若他日有缘再续同窗之谊。”秦良玉来到小六子面前侃侃而谈,又是作揖又是打恭,让小六子拘谨的不行了。只见小六子猛的一个大步上前搂着秦良玉的双肩说道,咱哥俩谁跟谁。这一突如其来的动作,让秦良玉满脸绯红,惹得小六子哈哈大笑,又说道:你看,你看,又像个小娘们似的,家里事办完了,再来私塾读书是一样的嘛!秦良玉连忙点头称善。于是两人便在家中摆起了壮行酒,许是要走的离别情绪,让各自的心情特别差。一个弄堂里,也有枣儿、有才、有能等人的劝酒,亦或者是少年轻狂,让大伙儿撒了酒疯都失了体统。十五、六岁的少年郎们个个醉的东倒西歪,只是小六子躺在了秦良玉的怀里,头枕得软绵绵的格外的舒适。到了傍晚,酒劲儿醒过之后。秦良玉发现自己怀里躺着个人儿,不觉又是一阵脸红。所幸之事,有酒气的掩饰让人看不出来是羞涩还是醉酒。这几个小人儿,渐渐的清醒过来,各自一一作别,商量着明日一早一起送别十里亭外。次日,大家伙儿依依不舍的将秦良玉送至十里亭外,相互商约着来日再聚的话题。谁也不知道秦良玉这一走却惹出许多事儿,多年以后再见面的时大家都唏嘘不已。(注:秦良玉因父成事,后成为重庆总兵,也是一位大将。)

回到家中的小六子,放下离别的愁绪,认真的写起自己的对策论来。由于自身经历不一样,体验不一样,才学也不一样,所以小敬轩下起笔来,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对策论写完之后,小六子急忙的给两位老师送去翻阅点评。何奈何和公叔仁从不同的身份和学识来针对小六子的文章进行了点评和阐述。何先生认为:这篇对策论,气贯首尾,气宇轩昂。文章、字体书写皆是不可多得的,但指诟过多,无异于朝堂之争论,若有人构陷,将会成为不小得毛病和把柄。公叔先生却认为: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对策论,就应该如此言论尖锐提醒当朝官员不应高坐庙堂之上,不切实际的从不了解具体民生。对游民、散胡、山匪之类的管理和防御早早的都应该提在朝纲之上,他们散乱时亦好管理,倘若凝聚集中在一起,便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和势力。公叔仁的担心,在多年以后已成为残酷的现实,当然也不愧为是一等一的暗侍锦衣卫的眼光。

节后开学,在私塾里,学子们依次陆续的交递完自己的游学考计,何先生一一作以评价和点评,经过这次的游历,让大家明白能够安心读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大伙儿都在努力着学习,以备明年的乡试。经过了这次的游历,同时也让何先生明白在这一群学子当中要开一门格物致理的科目,以便于孩子们增长口舌辩论之才。教学之初,可奈何认为这一点必须学习王阳明先生的观点,“致知”就是“穷理”,阳明先生认为天地万物皆统一於“心”,而“心”就是“理”,也是“明德”。他把“穷理”等同於《大学》所说的“明明德”。换言之,当一个人能够纠正他的意念,使自己的意念完全符合封建道德的规范时,他就可以发扬(“明”)人类所固有的先天善性(“明德”),然後成为圣人。王氏又指出“格物致知”就是“诚意正心”,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夫正心丶诚意丶致知丶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实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阳明先生把客观的具体事物都说成是人心或主观意念的表像。一切东西都要依赖人的心识和知觉而存在,例如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於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既然如此,王阳明要世人所格之“物”就是人的心识,意念和知觉。那麽“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又有什麽差别呢?简而言之,若他的知识论与今日学者看来并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而是一种神秘性的直观,因为他“取消了事物的客观独立性,取消了知识的客观内容。”

当然何奈何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认为阳明先生所提出的“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这两个命题有两个疑点。第一,客观事物确实是在外界存在着,所以不能够用“意”或意念来代替。第二,阳明先生认为事物或人的意念的“正”与“不正”都是以主观意识为准,但这样只会否定了类似科学检验般的意义。当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学问上的考究,如若没有事功上

状态提示: 第一卷 铿锵行途 第13章 驿马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