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红霞万里—(十五)易储风波(八)(1/2)
刘邦想让刘如意一步到位,直接晋级太子的岗位,可不想朝廷上下反对的浪潮太猛,这让他有一些犹豫,最终他准备缓一缓“换太子”的脚步,另觅更为合适的机会。
就在刘邦为刘如意寻出路之时,有人很配合地提供了个机会,他真是太有眼色。
这个提供机会的人就是张敖。这个人在一群神经病患者的捣鼓下,进行一次莫名其妙的造反行为后,为刘如意晋级提供一次绝佳的机会。
虽然我们把“造反”的名头扣到了张敖的头上,实际上真正闹腾的应该是贯高。当然,他两个人的故事我们在前边介绍过,在此就不再多言了。
要说不管他们两个是谁唱的主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因为经过那次发疯后,贯高死了,张敖被废除了“赵王”的称号。更重要的是,刘邦及时地封自己不到十岁的好儿子刘如意为赵王。
张敖的身份我们在前边也提到过,他的老婆叫刘乐,吕雉的女儿。儿子的事情还没解决好,女婿现在又成了板上肉,这让吕雉有些焦头烂额。
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刘邦还是留下了张敖的性命,虽然夺走了他“赵王”的称号,似乎那也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过让吕雉来气的是,刘邦把“赵王”的封号赏赐给了刘如意,这让她刚刚泛起的那一丁点感激之情,又转变成满腔的羡慕嫉妒恨。欺负完儿子欺负女婿,刘如意也太猖狂了。这为刘如意和戚姬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刘邦的想法是这样的,先让刘如意戴一阵“赵王”的帽子,营造一个不再“换太子”的假象,平息一下小弟们躁动的心情,然后好让自己集中精力寻找更恰当的借口,探寻吕雉和刘盈的破绽。偏心如此,让人无言。
这就是刘邦此时的心理。实际上刘邦此时的心理我是不怎么愿意写的,可如果我们不探索明白这些东西,就很难理解吕雉随后的疯狂。有因必有果,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当我洞悉了这一切后,我开始理解吕雉随后的行为。她嫉妒成性,她yin狠毒辣,她杀人如麻……但这一切,受其自身的性格因素的影响,更与这一阵的经历有关。归根结缔,她只是个女人,所有女人拥有的天性,她都有。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在她身上都得到了放大,一直放到了最大,让人恐惧。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皇帝还需要耍这种手段?想让哪个儿子接班这种事,自己还做不了主?还的绕弯打埋伏?
的确,一般情况下皇帝的话是金律玉言,说句话、放个屁,下边都得照办,敢说个不字,就能砍掉你的脑袋。可这也不是绝对,有些事,当然是指一些很特殊也非常规的事情,皇帝的话并不见得就那么好使,就如“废太子”这种事。无论再牛气的帝王,在这件事上,都是小心翼翼的。
因为“太子”这个身份很特殊,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多的是利益的交织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举动,将成为多方势力博弈的焦点。后世一些极为牛气的皇帝就干成功过几次,比如汉景帝、汉武帝、隋文帝、康熙等等。但这件事办完后,彻底影响了帝国的走势,也有一些让帝王本人尝到了无尽的苦果。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刘邦这次“换太子”遭遇的阻力比那些后世的帝王们要大的多,因为后世那些帝王遇到的是多方势力的博弈。让多方势力对拼结束后,自己出面顺利收拾残局,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还比较好掌控。
皇帝是孤家寡人。这句话似乎也对,但也并不全对。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的尊严是任何人不能冒犯的,当然如果遇到董卓、曹cao那种角色就另当别论了。既然皇帝是绝对的老大,自然就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对群臣而言,除了去拍拍马屁外,也不敢真的去和他交朋友,不然怎么死都不知道。
而皇帝也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总得依靠一些人,去干成一些事。这就需要搞平衡,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既支持各方,又要控制各方,不能让任何一方完全坐大,如若不然吃亏的只有自己。更不能发生一边倒的倾向,如果一个命令下去,全部大臣反对,那就完了。因此,皇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去依靠一些人,当然这些人用我们老百姓的眼光来看的话,容易得出忠臣和jian臣的结论。而事实上,在帝王的眼里是不去区分这些人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考虑“有用与否”,只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些什么人就够了。这些“有用”的人,就是他办成一件事的根本,无论是办好事还是办坏事。
刘邦这一次就面临了一边倒的现象。自从放出口风后,群臣们竟然空前的团结,连戚家几个很微弱的喘息声也在这种局面下被掩盖的毫无音息。这一次,刘邦很费力,因为现在连替他上擂台pk的人都找不到,还的亲自戴上拳击手套与群臣进行连环战。
面对这种情况,刘邦准备绕着弯走路,这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刘如意称王了,这一次没什么阻力。这种事情谁要再提出异议,那是嫌自己活的时间太长了。
刘如意当上了赵王,可现在的刘邦又不放心了。
虽然自己依然准备换太子,可就现在这种局面来看,能不能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自己有生之年如果干不成这件事,无论刘如意是什么样的身份,似乎都面临着危险。因为刘邦很了解自己老婆的为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