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1/2)
仗打完了,似乎该撤军了。然而,在刘恒的心中,这场战争还远没结束。这个人较起真来,还真不好对付。
上郡大捷的消息传到甘泉宫,刘恒龙颜大悦。
事情进展的太顺利了,顺利的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刘恒就是其中之一。
他还真没想到,灌婴的办事效率如此之高,前前后后也就二十多天,三下五除二就把右贤王给赶跑了。如此看来,匈奴人不过如此嘛!若按这种进度发展下去,把冒顿赶去西伯利亚喝风似乎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现在的他有些头脑发热,准备趁热打铁,派大军深入漠北,一举解决老爹遗留下来的问题。
思想决定行动。自从刘恒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下诏诸侯,调集部队向高奴聚集。如此一来,高奴大军不但没少,反而又多了起来。
汉匈新一**战一触即发。
调兵的调兵,动员的动员,就在汉朝有条不紊地为大战做准备时,刘恒又做了个决定:亲征。
纵观整个汉王朝,除了开国皇帝刘邦和中兴帝王刘秀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人再干过这件事情了,连那位非常有名的汉武帝,也只是动了动心思而已,最终也没能成行。而一直以老成持重闻名的刘恒竟然冒出了这么个想法,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这个提议引来文武大臣一直反对,但刘恒吃了秤砣铁了心,无论你们怎么费口舌,老子就是装糊涂,嘿嘿一笑,打了个擦边球,直接下诏:移驾高奴。
史料里,太多的介绍刘恒宽厚的一面,事实上这个人并没那么简单。
在刘邦的这些儿子中,刘恒是经历战阵最多的一个,。这并非他打仗的能力有多么强,主要是其居住环境所决定的。
他曾经的职务是代王,代地临近匈奴,是匈奴人热衷之地,自然而然匈奴人流窜的就比较频繁。
匈奴人兴高采烈的跑来,不仅仅是为了串门聊天,更多的时候是来抢东西。既然如此,刘恒就不得不操家伙和这些不速之客干架。一来二去,刘恒成了个中老手,别人一提匈奴而色变,但刘恒和这些人打交道却如同家常便饭。不得不承认,环境造就人,刘恒能坐稳皇位,与前期的磨练是不无关系的。
五月二十七日,在一片反对声中,刘恒动身了。
然而刘恒走路的效率比较低,跑到太原(代国地盘)后停下了脚步。在老家,刘恒很是惬意地盘亘一段日子,封赏了一些故人,还免了当地三年徭役,搞的皆大欢喜。
事情都办完了,那就动身吧,待在这里作闹,似乎和“亲征”两个字不沾边。然而,他并没准备动身,反而耐着性子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十几天。
作闹的差不多了,刘恒终于拍拍屁股准备走人。而就在此时,一个极不长眼的家伙蹦了出来,搅黄了刘恒的好事。这个蹦出来的人叫刘兴居。
前边介绍过,刘兴居是刘肥的儿子之一,是刘襄、刘章的亲弟弟。这个人在诛诸吕时出过一些力,并且颇有些背锅精神,主动进宫赶走了少帝刘弘。应该说,他对刘恒的顺利即位是有一定贡献的。
然而,刘恒却对他很不感冒。
革命成功后,刘恒把刘襄三兄弟扔到了一边,不管不问。刘襄的日子虽然不好过,但毕竟“齐王”这顶帽子还依然戴着。而刘章、刘兴居就有些可怜了,连个象征性的封赏都没给,直接无视他们的存在。记得革命成功前,陈平等人曾把“赵王”、“梁王”这两顶帽子许诺给他们俩人。而刘恒继位后,别说给他们封王,连个屁都没放。
这让刘章、刘兴居很恼火。
事实上,刘襄比他俩更恼火。刘襄满心当皇帝,结果屁股没挨着皇位就被赶了回来,还被人防贼一样盯着,甚至隔山差五会有人跑过来对他搞政审。这让刘襄很生气,苟延残喘地活了一年后,最终一口气没憋过来直接翘了辫子。
刘襄一死,刘恒毫不客气地把齐国一分为三,刘襄儿子刘则为齐王,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刘章、刘兴居虽然被封了王,却并没感到高兴,反而很不满。他们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兄弟三人在诛灭吕氏过程中出了那么大力,最终却是这么个结果。
刘章是比较直性的人,他率先表现出了自己的不满,并且表现的很直白,朝廷诏令下到他的一亩三分地后,他直接无视,根本不卖刘恒的帐。
事实上,此时的刘恒正准备找他们的麻烦,刘章的这种二球行为刚好满足了要求。因此,刘恒隔山差五会派人过去干一件事——申敕。总的来说,刘章这段日子,过的比较憋屈。
刘章憋屈的日子也没过多长时间,两年后,刘恒对他烦不胜烦,最终派人暗示他自杀,万般无奈的刘章就这样走完短短的23年人生。
刘章一死,刘兴居心里发毛了。两个哥哥先后嗝屁,下一个就轮着自己了。
此时的刘恒却突然没了动作,好像根本就不认识刘兴居,对他不管不问。
刘恒的态度让刘兴居一头雾水,他根本不明白刘恒准备干什么。
应该说,此时的刘兴居表现的比较老实,规规矩矩,不多说一句话,不多走一步路。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因为刘兴居在老实本分的伪装下,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
实际上,这件事情大家很眼熟,当初那个叫陈豨的也这么搞过。说白了,他在暗地里和匈奴人有了来往,希望借外力来确保自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