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恶战前的热身(1/2)
绕过了沿途的村庄,部队于晚上十二点隐蔽到达了张家塌附近,我把伏击地点选在了一个道路两侧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段,这次的伏击圈设置的比较大,战士们埋伏的位置离道路有两百米远,我就不信鬼子尖兵会把搜索范围扩得那么大,小鬼子进入伏击圈后,将由阻击手和炮兵发起第一波攻击,阻击手重点打击鬼子的炮兵和机枪手,炮兵则负责打击鬼子的步兵集群,我还命令爆破分队在道路两侧埋设了少量的跳雷,跳雷炸过之后阻击手负责压制,特务团的战士发起冲锋,特务团的每个战士都配有一支毛瑟自动手枪,只要能冲到小鬼子附近展开混战,小鬼子就基本没有了还手的机会。
伏击圈西面的封口任务我交给了爆破分队来负责,除了留下控制跳雷的爆破队员,爆破分队还有两百多人,这么多兵力如果还不能堵住伏击圈的西面出口,那我也没话好说了。伏击圈的东面出口,我没有安排部队围堵,只是在东出口处安排了我的警卫骑兵排,只要鬼子们向这个方向跑,我就不信步兵还能跑得过骑兵。
20日上午九点半钟,潜伏在义牒镇附近的侦察员发来电报,高柳率领的五百多鬼子全部离开了义牒镇,正向石楼县城方向开进。
我接到这份电报时暗自松了口气,这是对我们最有利的一种情况,虽然部队拥有步兵炮,攻击小鬼子的据点容易了很多,但攻坚战能不打还是不打的好,特别是攻击鬼子驻防兵力比较多的据点,毕竟在攻坚战中,战士们的伤亡比例要比打伏击战时大了许多。现在五百多小鬼子都要返回石楼县城,义牒镇的防御兵力就还是原来的那些,这样部队攻击的时候就容易了很多。而且,打攻坚战还要消耗不少的炮弹,也是我不太想打攻坚战的一个主要原因,子弹比较容易缴获和补充,但想缴获和补充炮弹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不到关键时刻,炮弹能省还是省着点吧。
侦察员的电报中还提到,这股鬼子只在大队前方五百米派出了一个班的尖兵,这点数量的尖兵只能搜索道路两侧很小的范围,对于道路两侧五十米以外的范围根本就无法顾及,当然就很难发现埋伏在道路两侧两百米处的战士了。
实际这也很正常,尖兵搜索的范围较大,就会影响部队的行进速度,特别是在石楼县这种沟壑纵横的地区,要扩大搜索范围,尖兵就要在沟梁上爬上爬下,那部队的行军速度可能连一小时两公里都达不到。除非是确定了敌人的位置,或四面合围后进行围剿作战时,才会让尖兵搜索的比较仔细,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可能选择这么做的。
因为,伏击战就是要在敌人队形密集时最大数量的杀伤敌人,并乘敌人遭到伏击后的混乱瞬间冲出与敌展开混战,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战果。所以,打伏击一般都会把兵力摆在距离道路不远的位置,距离远了根本无法保证大部分士兵的首发命中率,第一波打击如果不能消灭相当数量的敌人,那也就失去了伏击的意义。因此,大部队行军的时候,尖兵一般都不会搜索行进道路两侧一百米以外的距离。
当然,如暂100旅这种兵力配置的部队,就可以加大伏击圈的范围。因为,大量的阻击手和炮兵在较远的距离上,也可以保证第一波打击就予敌重创,还能保证在较长时间内压制住敌人,让敌人的兵力无法尽快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反击。
但是一种新战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军队来说更是如此。一种新战术首先必须拥有完善的战术理论,当这种新的战术理论引起军队高层将领重视后,还要反复的进行论证和推演,在理论上成立后再组织小部队试行和演习,演习的成效显着,才可能在全军范围内推广,全军部队熟悉和熟练的应用新战术又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要把一种新战术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到实战当中,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不是随便看一看,或者几个军官就能够决定的事情。
比如,坦克在一次大战末期就已经开始应用于实战当中,而且一战后各国的将领已经开始研究这一新式武器的应用战术,但真正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作战模式,还是德军在西线作战中击败英法联军以后的事情,这中间经过了长达二十年的漫长过程。就连德军装甲部队在波兰战役中的优异表现,都没能引起各国高层将领的足够重视,否则,也不可能出现在西线作战中,英、法坦克性能优于德军,却反而一败涂地的结局了。苏军也是在东线作战的初期,吃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大亏后,才真正开始调整装甲部队的应用战术的。
所以,我并不怕小鬼子和其它部队仿效我的战法,因为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当然,战争是武器和新战术的催化剂,如果我的部队战绩显着,也会适当加快小鬼子和其它部队研究这种新战术和进行仿效的进程。但是这也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我的部队规模够大、战绩够显眼才行。
可现在暂100旅全部兵力加起来还不足万人,连独立组织一场战役级别的作战都不够资格,单次作战中的战绩,自然也不可能有多显眼。除非暂100旅能够在一次作战中单独从正面击败一个鬼子师团,否则就是暂100旅歼灭了再多的鬼子,也最多是引得鬼子调集更多的兵力来围攻暂100旅而已。
同时,伏击战本来就是一种以少胜多和伤亡交换比比较突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