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谍中谍(1/2)
“什么?你是个细作?”柴宗训听后望着李四光大吃一惊“哪国的细作?”
“我是陛下安插在殿下身边的细作。”李四光如实禀报。
“哦,我还当是哪国的细作呢。”柴宗训心一松,没放在心上。
“殿下难道就无动于衷,满不在乎?”李四光也好奇,看来这小皇帝年纪太小,不知道其中利害,虽然他刚才表现可圈可点,但终究是个小孩,发挥不稳定。
“不是满不在乎,我作为一个禅位的皇帝,而且陛下放任我自由,怎么能不安插耳目心腹到我身边。如果不安插耳目的话,我反倒更担心了。”柴宗训这才道出其中原委。
原来是这样,李四光想明白后恍然大悟。
“可是,这是半年前就在准备了啊。”李四光提醒到。
“什么?半年前就准备在我身边安插细作了?”柴宗训这才重视起来。
半年前,就是父皇郭荣刚驾崩的时候,难道在那时赵匡胤就处心积虑要当皇帝了?
赵匡胤布局之深真是令人佩服,好在自己还算听话,乖乖禅位。否则就落得跟韩瞪眼一样的下场了。
“为何要告诉我这些?”
“臣为今天殿下在城管营的言语所鼓舞,心里良心不安,本想把今日之事禀报于陛下,可又良心不安,故来投诚殿下。”李四光终于松了口气,不再受良心不安的煎熬了。
“你把事情来龙去脉好好说与我听。”柴宗训必须知道事情的全貌,以便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大概半年前,先帝驾崩之后的半月,赵点检召集我虎贲营杨威指挥使和五位都头,一起在汴河的一条坊船上喝酒。喝到半醺,赵点检说他最近睡不着觉,他这个都点检是个空壳,手下都不听他调令。”
“杨指挥使说:谁不听你调令,某去把他抓来。”
“如果听我调令,那为何不见你们到我府上来表忠心?”
“你有调令,某等自然听你调遣。我虎贲营乃陛下最忠诚的护卫。你想要我杨威听你私命,呵呵,就凭你赵匡胤,还不够格。”
“最后闹得不欢而散。可不久,我妻儿就被人绑架了,最后是这近卫司的都虞候张玲铎偶然帮我寻到妻儿。张良铎警告我:下次可就这么好运,还能把妻儿寻回来了。我才知道这是赵匡胤演的一出戏,只好到他府上尽了忠心。”
“赵点检就要我盯好虎贲营杨指挥使,有事随时向他汇报。”
“正月初一晚,张令铎就找到我,说近期注意虎贲营的动向,关键时刻可以把杨指挥使拿下。到初三,赵点检带兵到皇城,我才知道,他这不是普通的夺权,而是要造反。杨指挥使带我们拼死抵抗,最终不敌,身中数十刀而死。我见大势已去,就劝大家不要做垂死挣扎,弃械投降了。”
“我对不起先帝,对不起殿下,对不起威哥啊。”李四光竟然把脸埋在手里呜呜噜噜的大哭起来,泪水从指缝间流出。
“起来吧,这怪不得你,谁都有家人,趋利避害乃人的本能。”柴宗训现在已经对陈桥兵变这事洞若观火,这事是避免不了了。
赵匡胤是先帝重臣,也是托孤武将,先皇给自己安排的辅佐重臣:朝堂上是范质、王溥、魏仁溥三人,汴京军事上是赵匡胤、韩通互相牵制,地方上是各节度使。
只要赵匡胤和韩通互相牵制的平衡一旦破坏,那么必定导致这个结果。赵匡胤随先帝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结社兄弟各个担任要职,光一个韩通不可能压制住赵匡胤。所以来有了假的大辽入侵,借此机会拿到调兵权。如果换成韩通出征抗辽呢?估计在出征的路上,韩通就被手下给杀了,只怪这赵匡胤打仗太厉害,自己老爹好几次战役都打不赢,调赵匡胤去就赢了,赢了自然能得军中威望,自然要加赏,于是实力更甚。如果不封赏,那下次打不赢了也别叫我出马,赢了不赏,手下稳不住啊。由此可见赵匡胤的军事才能确实了不起。
为什么历史上这么多皇帝要杀跟自己打江山的重臣,自己这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啊。开国皇帝能压制这些重臣,到了自己儿子手上,特别还是一个几岁的奶娃子,这些重臣难免不会有别的想法,这就是功高震主啊。
皇帝驾崩之后,重臣们在朝手握大权,而且手下还有重兵,根本没人能制衡,推翻帝位唾手可夺,登那大宝之位也就几步路而已。皇帝赌不起人心,他不敢肯定这些臣子就会忠心辅佐自己的儿子。所以既然大家一起打天下时同生,那么我们一同去赴死吧,于是诛杀跟自己一起打拼的兄弟。
如果那范质天天在自己耳边嘀咕:赵点检有反心,要自己早做防备。现在自己年幼无力反抗,就怕长大后就拿他赵点检开刀。
赵匡胤也怕啊,自己势力比小皇帝大太多,现在皇帝拿自己没办法,但皇帝总会长大。而且他年幼,不是还有辅政大臣么,万一那范质哪天劝周太后把自己调开了,没了权力,那自己的势力不就被其他重臣瓜分了,那韩瞪眼难道就没上位之心?所以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柴宗训想明白了这些,就知道陈桥兵变是免不了了,没有赵匡胤还有李匡胤、王匡胤,没有陈桥兵变还有封丘门之变、南熏门之变。这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了,这可是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一个时期之一。
“既然你能把实情告诉我,那就说明你还良心未泯,对得起先帝的栽培了。”柴宗训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