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月牙 - 4(1/2)
致远虽然早就知道高阳王去替他求这个职位,却也没想到真能求得下来。圣旨突然颁下来,他多少还是有点发蒙,心里到底还是虚的,不由得嘟囔:“这禁卫军统领又不是我自己要当的……”
“如果只是你自己想当,你当的上吗?”万度归从鼻子里冷哼了一声,“你以为我不知道你这个职位是怎么来的?南安王杀了唐参,顺带把东平王和晋王都拖下水,那是不择手段地在争对禁卫军的控制力。太子不得宠,东平王和晋王在唐参的案子上都有嫌疑,统领之位原本是南安王的囊中之物,怎么最后这个好差事倒落在你头上了?你要为自己辩解说高阳王殿下没有插手,你认为我能相信吗?”
“父亲也认为唐参是南安王杀的?”南安王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使,这个结论是尉迟秋仁得出的。因为上一次的聚会不欢而散,致远心里一直膈应着。加上他也深知以南安王在唐参案中的手腕看,刑部多数已是他的势力范围。因此虽然后来去刑部协助调查了几次,也没再跟别人提起这个推断。此时听到父亲也做出这样的判断,大感意外,以至于忘了为自己被钦点禁卫军统领一事辩解。
万度归寒着脸道:“党争与兵争虽然殊途,但殊途同归。究其根本,不过都是算计人心罢了。有些事我只是从前不愿多想,并非我不懂得分析。唐参的案子人人被动,只要把整个事件中牵动每一个动作发生的那条线抓住,攒在一起往上捋顺,就能找到操纵全盘战役的那只手。”
致宁插言问弟弟:“你刚才说父亲‘也’认为唐参是南安王杀的?还有谁这么认为?”
致远看向万度归,见他也是目含询问地看向自己,只好照实答道:“之前秋仁提过。他说唐参被杀后,唯独南安王没有受到半点牵连,得益最多。所以幕后主使就是他。”
“果然是他。”万度归了然地点头,“我就说,于阗王子的心思奇特,看问题的角度常常和常人不同。虽然他身上的纨绔气太重,但这一点确实你们兄弟两个需要向他学习的。”
致宁向来看秋仁不顺眼,但对于他在唐参一案上多次显露的独树一帜的见解也不得不予以承认,再加上父命难违,虽然心里多少还有些纠结,但也还是恭顺地点头答应了。倒是致远想起那日在尉迟府中秋仁对他那看起来和往常无异但似乎又并不如常的挑衅,反而有些别扭地低着头悄悄翻了个白眼。
好在万度归今日的重点不在尉迟秋仁身上,虽然看见了他这个不服气的小动作,也只是皱了皱眉,没有多做计较。问:“高阳王殿下向陛下保举你任禁卫军统领,事先跟你商量过吧?”
致远不敢隐瞒,点头承认。他本想解释一下这其实不是高阳王的意思而是秋仁的主意,但想到似乎父亲今天对秋仁甚是赞许,便有些小心眼儿地没有提。
万度归提高了声音道:“所以你是决心要为太子效力了?为父再三告诫你们的话,你都当做耳边风了?”
致远听父亲的语气不善,慌忙跪倒,然而事实确凿,他又不敢为自己辩解,只能默默地低着头,等着承受父亲的责骂。
出乎他意料的是,万度归却并没有继续发怒。书房里安静了好一会儿,他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抬了抬手示意致远起来。他语带疲惫地说:“从前我坚持成周公府在储位之争中保持中立,lùn_gōng,是本着身受国恩,为国尽忠的心意。成周公府手握兵权,为国守土开疆才是我父子的本分。国之主为天子,立储本应是圣心独裁的事,不是我等做臣下的可以置喙的。论私,自古储位之争无不血腥阴狠,比起沙场上的明枪暗箭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我万氏一门来说,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才是最好的归宿。我不希望成周公府卷进夺嫡这场旋涡中去,归根结底,是不希望你们兄弟两个在夺嫡的浑水里为那些阴诡龌龊的事情耗费精力或者为之所伤。我希望你们能够干干净净地务军务、历沙场,靠挣来的军功为自己谋前程。本以为无论将来谁是主君,咱们万氏父子终归是为国为君为民效力。然而这些年我冷眼旁观,陛下对于太子,只因其性格耿直,不懂得曲意逢迎便心生厌弃,继而放任其余几位皇子夺储争斗。对于他们所使用的那些卑劣的手段只是偶尔斥责,大多数时间竟都是视而不见。虽说臣不议君非,但因为陛下的放任,朝臣们纷纷投靠晋王、南安王和东平王的阵营,反而是一心为国为民的太子麾下越来越空乏。文武大臣们不是在各自的主子指挥下彼此争斗,就是跟着崔太常求仙问道,真正在意国运民生的官员已经寥寥无几。如今的朝堂已是一片乌烟瘴气。为父身为一品公爵,虽一再克制,终觉无法视若无睹。想来想去,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必须巩固太子的位置。只有太子的势力雄厚、地位稳固,才能让那些忙着站队的朝臣们把精力回归到政务上去。朝堂上的官员之间少了内斗,朝堂下的百姓才能太平生活。若听凭党争耗尽国力,我们拼死在外厮杀,拓展了万顷疆土,又有何意义?我成周公府虽无意党争,但如果能以一府之力多少纠正一些朝廷的风气,应该也能算是我万氏一门为匡扶社稷、报效国家所做的一点努力吧。”
万度归这一席话说得虽与平日教训兄弟二人时的严词厉色大不相同,但这一番出自肺腑的感慨,却更让兄弟两个肃然起敬。万度归用手指着致远点了点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