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笔趣阁小说网(99dshu.cc)

首页 >> 三国之王侯的荣耀 () >> 第212章 议郎议政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dshu.cc/139557/

第212章 议郎议政(1/2)

芈林走后,陈琳就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丞相办公室主任。

不过陈琳的志向很大,想有更大的作为,所以李轨就安排他去太仆寺兼职,过渡一番后就到下面的郡里去,至于将来能有多大的成就却就要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准备接陈琳班的是一个叫班成的年轻人。

班成,长安太学的高材生,出身官宦人家,在入太学之前他曾投考长安武备学堂,并以笔试第一、武比第八的成绩入学,学习军事一年多时间,因为炮轰教官搞形式主义被学校开除,但一年后却又以茂才的身份入太学学习。

所谓的“茂才”就是地方的太守或县令向朝廷举荐的本郡(县)德才兼备的青年英俊

一个被武备学堂开除的学生,居然又被地方举荐为茂才,若非他的背景十分雄厚,靠山硬的不可限量外,那就是他真有些本事。

汉朝出了好几个姓班的名人,班超,班固,李轨怀着好奇就在一次巡视太学时专门召见了他,相唔甚欢,所以等他从太学结业就把他要了过来,先做记室,确定陈琳要走后,就开始栽培他。

班成是个很要强的人,接手之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总能把事情办的妥妥当当。

他总是主簿房第一个来上班的人,点着油灯把昨天收到的要件按轻重缓急做一个分类,等到窗纸泛白陈琳来的时候交给陈琳过目。

陈琳的心已经不在这儿了,总是随便看一下目录就让他给李轨送去。

虽然蔡伦已经发明了纸,但这个时代的公文绝大多数还是用竹简,因为纸不仅造价昂贵,而且质量很差,比中元节用来祭祀先人的那种纸都要差,基本上是不能写字的。

当然也有一些公文是写在绢帛上的,主要是敌对势力写来的。

为了地方的荣誉,绢帛再贵,他们也不在乎。

批阅这种公文很麻烦,虽然书写公文的隶书比小篆要好认的多,但因为没有标点符合,读起来依然很费劲。

而且虽然纸张稀少,在竹简上写字并不方便。但绝大多数的公文还是写的又臭又长,芝麻绿豆大点的一点屁事也要洋洋洒洒写上几千言。

直看的李轨是头晕脑胀,昏昏欲睡。

他发现自己这么耗下去早晚有一天得崩溃,有什么办法既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时间,又不至于大权旁落或发生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呢。

丞相之下再设一个丞相(丞相府长史),这是一个办法,这至少替他减轻了百分之六十的琐碎政务,但即便是剩下的百分之四十也很够呛。

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

到底还是让李轨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议郎群议制度,简单地说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李轨不再自己独自去完成,而是交由他的智囊团来共同完成。

譬如东郡上报境内沿河三县去年秋季遭遇蝗灾,今年春季又遭遇凌汛,请求减免三县一年的租税。

长史院户曹派人核查之后,发现三县并非所有的地方都遭了灾,灾情也没有地方上报的那么严重,所以三县普减是不合适的。

户曹的建议是对真正的受灾区域减免,并拟出了要减免地方的名单、人数,且对三个受灾最严重的乡除了减免税赋,还建议拨给救济粮、衣,种子、耕牛若干。

长史程昱的意见是批准。

这事报到李轨面前,李轨坐在太师椅上,闭着眼睛,由一名声音清亮的侍郎朗诵出来,李轨听完点点头,组织议郎议事的陈琳便问众议郎是什么意见。

十八名议郎分作甲乙丙三组,先是小组议论,给出本组的意见,然后由三名值日议郎当面禀报给李轨,李轨可以现场质询,也可以据此给出裁决。

这些议郎都是中央各官署和各地方官府选拔来的青年才俊,他们熟悉国家制度和律法,熟读经史,也拥有一定的实际行政经验,对很多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们的意见总是能给李轨提供很重要的参考,而且这种制度可以避免一些重大的决策失误的出现。

这些年轻气盛的家伙眼睛里可揉不进砂子,谁在文字里玩猫腻被他们发现,他们会在第一时间提出来。

议郎分三班,每班十八人,分三组,每组供奉四个时辰,随时为丞相提供智力支持。

这样一来,不仅替李轨减轻了工作负担,也直接培养了人才。

议郎陪伴丞相左右,参与重大政务的决策,耳濡目染整个决策过曾,获益匪浅,等到他们离开丞相府去做官,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即便有这个智囊团的协助,李轨每天仍然有做不完的工作,地盘越来越来越大,又没有州牧作为缓冲,地方的军、政、民、财事务一股脑的压过来,肯定让人吃不消。

不止一个人建议李轨恢复州牧之设,却都被李轨抵制了,为政者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怎能因为自己要偷懒就乱来呢。

宁可自己多辛苦一点,也不能恢复这种贻害无穷的制度。

巳时到午后这段时间是李轨一天里精神最旺盛的时期,班成会把一些最重要最头疼的事安排在这段时间交给李轨。

中午吃完饭,李轨会到后园去走走,有时候会带上议郎们一道,有时候则召集相关方面官员,但大多数的时候他都是一个人。

徐州行台长史周府建议在徐州设立武备学堂。

周府认为天下只有一座长安武备学堂是很不太妥当的,大汉疆域太大,地方差异明显,北方人不熟悉不适应南方的地理

状态提示: 第212章 议郎议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