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三章 承包鱼塘的招数(2/3)
就联系好了。汽车在公路上飞驰,两旁是一座座小山包。一片片农田,一栋栋农家小楼。那种土坯砖、盖小青瓦的房子,已经很少见了,让外人看起来觉得这里很富庶。其实车上的3个人都知道,这里的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脱贫。还在为温饱而劳作。午阳想,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这里达到小康水准。就算是对得起这一方的百姓了。这里的人民是勤劳的,土地也不是太贫瘠,只要把水利设施修好了,再经过正确的引导,增强村民对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奔小康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公路翻过一座高山,到了一大片鱼塘中间,徐正良靠路边停了车,带着两人往塘基中间的一栋平房走。
“四哥,我们到了。”徐正良在门外喊。
一个穿着带毛领短大衣的汉子出来,笑着跟他们打招呼,“是黎书记、肖秘书长吧。快屋里请坐。”
屋里只有一张没了油漆的八仙桌,四条长板凳,还有就是八仙桌下面一个木炭火盆,屋里一股浓浓的木炭味。午阳不经意间看到八仙桌和长板凳都笼罩着紫气,知道是老物件。对自己有这个能力感到很纠结了。看到了不想买,心里是肯定放不下的,如果看中了的都买,那博物馆不知道得建多大了。算了,还是不去想了。
徐老四说:“领导,对不起啊,这里条件太差了。这里是原来渔场的场部,也就剩下一些空房子了。”
肖旺琦问:“徐老板,这里的渔场,是国有的还是集体的?对了,现在说这个你可能搞不清楚,你说是跟谁租吧?”…
徐老四说:“是跟市里的畜牧水产局租呢。这里的情况,我也搞不太清楚,我去找厨房的老师傅来吧。”
午阳说:“不用找了,我们过去就是了。”
来到厨房,看到一个7来岁的老人在剖黄鳝,将黄鳝的脊柱骨剔掉,再切成一段一段的。午阳看到旁边的木桶里,还有两条鲇鱼,皮色黄黄的,是本地的土鲇鱼了。“老师傅,这鲇鱼的肚子鼓鼓的,是有很多鱼籽吧?”
“对,很快就要产籽了,这种鱼籽最好吃了。”
午阳说:“吃了多可惜呀,一条母鱼能生产几百条小鱼呢。”
老人说:“到了这里就不可惜了,你知道这些鱼塘里面,有多少鲇鱼吗?告诉你吧,现在这些鱼塘里面,只剩下鲫鱼、鲇鱼、黑鱼这些野鱼了,一口鱼塘里面,随便有几千斤。每年来钓鱼的人,都要钓走上万斤呢。”
肖旺琦说:“老人家,这里的情况是什么样子?”
老人手不停,嘴里也继续在讲,“这里叫石潭坝,从老辈人就没有看到过水潭,也没有看到过坝,就一直是这样的鱼塘。我小时候这些鱼塘都是我家里的,我就是在鱼塘边长大的。”
午阳笑笑说:“老人家,您家里这么多鱼塘,解放后肯定划成地主了吧?”
老人说:“最兴盛的时候,除了这3亩鱼塘,还有稻田78亩呢。可没有留到解放,家里就败了。我记得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家里就分家了,我父亲他们堂兄弟36房,每人只留了一亩稻田,鱼塘只我爷爷辈的几个留了几口。”
肖旺琦笑道:“败了家倒反是好事,免得挨批斗了。”
老人笑笑说:“还是差一点被划为地主了呢。当时在我们这地方,一家有上万亩田地的,找不出第二家呢。一些过去给我家里做长工打短工的,都要将我家里划为地主,可工作队不同意。”
午阳说:“按政策,你们都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最多划富农,地主是够不上的。”
老人说:“要说够也够得上。我舅舅家里,辛辛苦苦买了几十亩田,一家人都参加劳动,冬天吃干菜,盐都舍不得放的,还不是划为地主了呀。我家里是有关系,那时候叫靠山。我几个堂叔在渌江里驾船,那年三五九旅南下过江,我家里的船帮他们过渡,还送了一千大洋给他们。虽然收了借条,但当时就讲好了,不要他们还的。后来收大洋的那个官,南下在我们地区当专员。我叔去找他,他开口就说,你们家是为革命立了功的,就划为贫农吧。就这样,几十年我们家平平安安的。后代考学、参军、入党。从来没有受到影响。”
肖旺琦说:“别说那时你们家已经败落了,就是没有,对开明士绅也是有政策的。”
午阳说:“你们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啊。”
徐老四说:“李大哥家是祖传的麻衣相法。看得很准的。”
徐老四的话,等于是否定了肖旺琦和午阳的说法,徐正良赶紧岔开话题,“四哥,人家那么大年纪了。你还叫哥呀?”
李大哥说:“没事,我是家族长房长孙,年纪大,可辈分小,这一带很多幼儿园姓李的孩子,都跟我一辈呢。”
午阳想起了刚才的事情,“李大哥。这些鱼塘里面有鱼,你们怎么不干了水捉呢?”
李大哥说:“自从渔场破产后,这里就没人管了,经常有人用大网来打渔,也没有什么收获。抽干一口鱼塘,耗电、耗柴油起码上千块,有可能鱼不多,也有可能被附近的村民哄抢一空了,所以没有谁来抽干水。”…
徐正良说:“如果是这样,四哥你来租赁这些个鱼塘,有什么意义呢?”
徐老四说:“李大哥说了,只要将鱼塘里面种上莲藕,收入主要就靠莲子或者藕了。3亩鱼塘,产莲子和产藕的面积各占一半,每年就有将近一千万的收入,而且种上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