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力感应(1/4)
袁秋华进入方丈室。
同治五年(1866年),住持祗园偕弟子勤安行脚赴京请赐《藏文龙藏经》,《梵文大藏经》,三年后即将一万三千卷经籍请回寺院,为此建筑了藏经阁。公元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十三行富商潘启官出钱,扩建藏经阁,一楼是“文澜书院”,二楼是藏经阁。原藏经阁,改成方丈室。
推门进屋,房中没人,靠窗桌面放着一块玉佩,一支铅笔,一叠白纸,一个放大镜,一只手电筒。
玉佩下压一行留言:你现在是个先秦时期的古人,父系社会的上古人,母系社会的太古人,原始社会的猿人,请用契文,金文,甲骨文,蝌蚪文,乩卜文,解读玉佩上的文字。再将它转译成仓颉符号,巴蜀符号,峋嵝符号,女书符号,汲冢符号。后将它转换成虫鸟文,鸟兽文,古篆文,钟鼎文,符咒文。
袁秋华头昏眼花,膝盖绵软,跪服了,我的神呀,这算什么事啊?考文物研究员也没这种题耶!
她拿起玉佩,拧开手电筒,仔细察看。这块玉佩晶莹洁白,长约17厘米,上面刻着4条龙,两条大龙,左右盘旋,首尾连接,四只龙爪环扣成圆心,两条小龙的嘴部,吻合在玉佩的顶端。
既然是测试,主考官给答卷,当然要答案。她写出第一题的解析:首先,这块玉佩使用的,是极其复杂的游丝毛雕工艺,这种工艺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且现在已经失传了。更加珍贵的是,这块玉的玉材,是上等的沁玉。此沁,非血肉沁,非水银沁,乃自然灵气沁矣,来自上古老坑,非盗墓之物也。收藏界素有“古玉三分沁,赛过十两金”的说法。龙是王的象征,宫廷专用,这说明这块玉佩的原主人,身份一定异常高贵。手“盘”质灵玉润,水色冰清,光感洁亮,结论是,这块玉古,是传世之宝贝,用钱用权都得不到,有缘一见,已是万福。
她用放大镜贴近审视,这块玉佩正反两面,果然还刻有细似蚂蚁的文字,共76个。
凤陷粪坑,虎落流沙,死于非命。擂死眩中惊坐起,晕笔开算天书谜。但无从下手。解读之前,要断句,特别是那些没有标点的古文,断句方式千差万别,解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意思更是天差地别。断句之前,要识字。古文六书,泛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中国古文字中的六种字形,一为造字六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二六种字体,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三六国的文字,齐文,韩文,魏文,赵文,燕文,楚文。
统一之后的文字,现代人尚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何况统一之前的。夏朝,商朝和周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上古三代”。还不错,有典章文献,遗址壁画,祭器铭文,迹象可寻,虽然比较具有专业性,一般没有十几年扎实的行内基础知识的人,想要解读确实困难,比登天还难。但只要肯吃苦,也能学会。
再往前推,公元前6500年之前,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除了存在少量刻划符号外,画个圈中间刻个点,圈套圈,点连点,连环圈,点串点,像天在下雨,又像地在冒泡,给后代子孙摆了无数mí_hún阵。压根就没有发现任何,可称之为文字的笔画和线条。天书认不出吧,至少还有字,稀奇古怪的字,假以时日,总有一天有人会破解。没字,就彻底没辙了。那就解天解地解大自然,可天也不是那个天,地也不是那个地,大自然更不是那个大自然了。只有猜,可能那时候的人,根本就没有语言和文字,只有哑语,交流也就是打手势,或者根本就不会说话,只学会像qín_shòu一样吼叫。
袁秋华琢磨着玉佩上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云纹,等奇异图案,圈点符号。她反复观摩,逐条逐线,每点每划,一笔一笔解读,一画一画组装,既想盲人摸大象,又像蚂蚁啃大象。用横,竖,撇,捺,点,去套,用五笔拆字法去分,组合出来的图形,疑文非字,似蝌蚪如蚂蚁,一只都认不出,统统死于非字,一只只啃得她骨头痛。
脑细胞累死几千万,袁秋华头大脑涨,迷蒙蒙,伏案想睡,看来轻视了,原以为左不过甲骨文,右不过古篆文,没想出乎意外,天呐,这是什么鬼画符?究竟有什么规律啊?身处孤岛,这些细似蚂蚁的文字,雕刻在易碎的宝玉上,不能拓片,不能拍图,不能扩大,不能查对,没有任何辅助工具,没有任何人帮忙,全凭一已过往经验闯关。
袁秋华爬上桌面,干脆盘腿打坐,默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唵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