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般若(1/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帆平喃喃自语,似乎明了心界中的种种。
虽然看见了,但又看的不是很清晰。
一切都像一场梦幻一般,本来就一场虚幻。
“原来释迦摩尼佛也在怀疑心力的真实吗?所以一切有为之法,都如梦入幻,如同泡影一般?”帆平从般若经的揭语中揣测出释迦摩尼佛的部分意思来。
“虽然怀疑,但就在眼前,所以释迦摩尼佛最终给出的答案也只能是作壁上观吗?”
帆平隐隐约约把握住了佛教在这场天地大劫中微妙的态度。
虽然对一切都表示怀疑,虽然掌握着部分的主动的,但佛教还是选择作壁上观,静静等待事态的发展。
“不过释迦摩尼佛对心力的研究,确实独到。”
帆平为了自救,只能将一股有一股的心力转换成了般若之力。
“般若,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之力确实神奇!”帆平将般若之力用于抵御血色元素,立马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释迦摩尼佛的创作,自然不然不是凡俗。
般若之力是心力的一种形式,但确实心力达到某种极致的形式,是心力现形之后能够达到的某种极限。
是释迦摩尼佛心中的极限,而作为太古时期就存在的金仙大能,释迦摩尼创作出来的心力形式,远远比简陋的心火、血色元素高级的多。
帆平按照自己曾经听到释迦摩尼佛宣讲的般若经,开始修炼般若之力。
先是进入心灵的深处,也就是在帆平自己的心界之中塑造一座佛陀。那座佛陀不怒自威,没有灵性却天生能够咏唱经书:“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真正的运用般若之力之后,帆平才发现自己对般若经能理解的浅薄。
般若经并不是一部简单的佛经,也不是一步单纯论述心力形态和修炼的经书。
般若经是释迦摩尼佛修炼心力的全部经历和过程,是释迦摩尼佛将自身佛性融入心力之后做出的深刻总结。
想要真正的体察自身的奥秘,就要用大智慧来感受身体最深处的佛性。
想要研究生命的根本,就要亲眼见识宇宙中万事万物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真实地看到构成世界基础的心力,是如何演变成拥有实体的物质的!
但心力终究是心力,心力终究是虚幻的。
没有虚幻的实体,所以不存在真实的心力,但心力这一事实却有毫无疑问、真真实实的呈现在眼前。
这一切的矛盾,就是般若应的根本!
“一切痛苦和灾难,一切不应该存在的悲伤和灾厄,都能被心灵的伟大情感和态度逃脱,从而最终化解掉这些灾厄和恐惧。”
“这就是永恒不灭的真理!”帆平进一步理解般若经之后,不禁为释迦摩尼的智慧而拍案叫绝。
成型的般若之力宛若静止一般的,抵挡在血色元素攻击的第一线、
只是片刻之间,帆平就止住了颓势。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般若之力宛如永恒一般矗立,化作一块又一块的岩石,将血色元素侵蚀的道路堵住。
“有两下子嘛!”绿袍没有想到帆平竟然这么难缠,都到了这种程度,还有翻盘的可能。
...
但般若之力能够做到的,也就仅止于此了。
般若之力,其实借助的根基是佛门的禅定之法,以人之根性,定古今中外之法。
怯除世界之中的实体,心中就没有了对物质的概念。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没有一道能够感受外界,所以般若之力也是自我封闭,与世界隔离的力量。
“如果是六感归于空寂,我也迟早会被空寂吞噬!”帆平没有佛门的道行,所以香型修炼般若之力后遗症极大。
般若之力让帆平忘却世界,忘却痛苦,从而阻隔了血色元素的进攻。
但般若之力却无法帮助帆平击退对手,将血色元素驱除心界之外。般若之力用于被动防守之时极其强大,但是攻击效能却十分低下。
帆平仔细推演一番,如果真的按照两方此消彼长的消磨下去,帆平想要战胜绿袍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
而帆平最缺的就是时间。
如果帆平不能长时间沉浸在极乐之境中,否则就会逐渐模糊认识的界限,六根彻底失去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那时候天地混为一团,人性融入天道之中,帆平的死亡就可以称得上圆寂了。
实际上,很多佛教的大师也就是这样圆寂的。
因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而沉迷于佛教极乐的境界之中,逐渐和现实脱离,沉浸到虚幻的念头之中,认识世界的能力和界限逐渐模糊、消失,最后自身也消失在世界之中。
而这种因为模糊了自身与世界的界限,而化成世界的一部分,这种死亡就被称之为圆寂。
...
心中没有困惑、迟钝和失望,烦恼的影子也被极乐所取代。意念之中也没有了老死和痛苦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思考就能获得无穷无尽,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得到的。
在这种状态加持之中,帆平似乎已经进入了佛教的极乐境界。
但其实这种极乐境界十分危险。
正如上文所说,如果帆平不尽快脱离这种呢状态,迟早会被积累世界所同化,最后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