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希望(1/2)
核心区的环境越来越好,食品越来越丰富,这里生活的人的健康状况要比外面的人强很多,加上常年的锻炼,让学生们的精力要比外面的人旺盛很多。董必武确实有些跟不上这帮精力过剩的孩子们的节奏。
除了身体跟不上,新民大学对于任何一件事物都要放在大系统条件下进行调查分析的训练已经深入学生们的内心,这使他们剖析事情本质的速度飞快,而且很少有遗漏。董必武跟不上他们,也就不跟了。他只能从宏观上对这些孩子进行协调,这种协调效果非常不错,让董必武很快就有了一帮跟屁虫。
董必武只有苦笑,他很清楚,自己比他们多了十几年的经验,要是大局观都没了,也就不用混了。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董必武获得的比同学们要多得多。比如革命这个字眼,在革命党内,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口号,一个思想概念,要怎么样完成革命,大多都是武装推翻现有政府,实现民主而已。
可是到了学生们眼里,革命的含义要现实很多,旧的思想观念,旧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旧的农业、工业、政府机构、人口结构、社会制度等等,所有旧的东西,都需要“鼎故革新”,都需要继承与发展。甚至发展就是最大的革命,因为它改变了人们的一切,难道不是最大的革命吗?
董必武总算明白张春要他来学习的意图。他也明白了刘英说的希望是什么。那就是整个辖区,无数满身朝气的孩子们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你根本无法阻挡。这就是希望,一个国家的希望。
六月,沙洋县大丰收,仅仅水稻的单产,普通人家平均也达到了450公斤以上。水稻所在水稻产量和品质之间采取了平衡措施,不然水稻产量还能更加高,同时大部分水稻田里都养了一些鱼类,小到泥鳅,大到鲤鱼。水稻所试图营造一个完整的生物小环境,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而相邻的钟祥,粮食产量简直不能看。
董必武带着一帮小屁孩,还有一个班的战士从沈集出发,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向钟祥走过去。那里已经有了工作组在进行工作,战士们用仪器测量并顺便给农民们分地。速度快得惊人。还能把道路什么的马上规划好。通向沙洋的道路已经修好,云龙河过了王家集向上五六公里就到了丘陵地区,河道只和南河差不多,有了修新民大桥经验的建筑队,对修这点小桥不在话下。路上有不少来往的商贩。
过了旧口镇,就到了大柴湖,汉江大堤还是几十年前修过的,大柴湖里星星点点还有住着人的陆地。但是现在看来,张春根本就没有把大柴湖变成良田的打算。
湖区的人正在集中到一些规划好的村庄,大柴湖新修了一道堤防,可以把洪水重新导向汉江。这意味着张春在这里人为制造了一个大的泄洪渠和湖泊。大堤还没修完,农民们正在抢收抢种。
“这是万亩良田啊。”董必武看着库区已经注定要荒废的土地。
“放弃了也没什么,这里照样会成为万亩宝库。农林牧副渔,农业不是那么狭隘。汉江在这里拐成s型,十万大山里汇集的水,想强行挡住,费时费力。我们不跟老天抢。”回答的是一个叫做方新的小伙子。是实习小组的副组长。他是学环境学和水产学的。
“是啊,我们以前想得太狭隘了”。董必武点头。
“森林,湖泊,湿地都有他的用处。就看你怎么运用。云龙河的两岸开始恢复植被,雨水降下来,要经过植物的拦截,然后才会慢慢向外渗流,一场雨下来,以前可能几个小时之内就会倾泻到河里面。但是现在不行,至少三天。甚至更加长的时间。云龙河水的水位一直很稳定,就是虎爪山保护区在起作用。这是天道,张大人讲课时多次提到的。”另一个女学生笑道。
“不用担心养不活从湖区迁出来的人。这边地区该如何发展,至少有两点可以选择,一个渔场,一个是牧场,旱季的时候,说不定你会在这里面看到上万马匹。甚至羊群。能够看到满湖的芦苇或者莲藕、菱角等等。哪一样不能养活人。”
董必武感受到了这些同学身上的自信。
“这是科学的力量,张先生说,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了解大自然的条件下,尽量利用大自然,这才是最伟大的科技。科技就是生产力,而谁掌握了这种生产力,谁就能够主宰世界。这比什么自由民主更加重要。”
方新毫不掩饰对张春的崇拜。
“钟祥和京山县,水稻平均亩产只有不到三百斤,而我们的学院里面,亩产最高能够达到一千斤,不仅仅是种子的问题,还有水和肥料的问题。小环境的研究,还能让水稻田里养鱼。这都是食物。虎爪山林场最先建立,里面除了生产家具,还生产桐油,松香松节油,漆树树脂。竹笋,香菇,很多食用菌,数不清的药材,还养了梅花鹿,香麝。山里还有老虎和金钱豹,有狼。不要说他们可怕,只要控制他们一定的种群数量,留给他们活动空间。它们就是财富,能够上我们的餐桌,利济医院的那些丫头们会高兴得发疯。五年前,我们吃的除了米饭就是馒头,老董,你来吃的可比我们小时候丰富多了。”
董必武笑:“是的,学校的伙食非常不错。”
“说到底,就在我们国民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够,思想狭隘,再加上自私自利,才导致了社会的**和压迫。我们的任务就是改变这一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