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西夏风云》

笔趣阁小说网(99dshu.cc)

首页 >> 西夏风云 () >> 第054章 称帝准备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dshu.cc/101929/

第054章 称帝准备(2/3)

强弩和弓箭,而且特别优良,优良的强弩军远距离射击敌军,给敌军造成杀伤力和威慑力。

特种军分两种,一种是由俘虏组成,叫“撞令郎”,两军作战时,先派撞令郎冲锋陷阵,作为人盾,减少党项人的伤亡。另一种叫“擒生军”,其任务是在战场上扑捉俘虏,打扫战场,由夏军中年老体弱的军兵担任。

为及时应对战事,规定:每有战事于西,则自东点集军队而西;战事于东,则自西点集军队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凡是调动军队,发兵出战,则以银牌召部长面受约束。出现战事报警,昼则举烟扬尘,夜则篝灯为号。

规定民族形象,突出党项民族的特征。

衣冠发式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李元昊为了彰显西夏国和党项民族形象,采取三项措施。

首先,皇族改姓。李元昊最憎恶的就是自己的姓,他常常自言自语:“我家先人本来姓拓跋,到了唐代被授予国姓李,爷爷名讳李继迁。到了宋代被授予国姓赵,父王名讳赵德明,就连史书都这么记载。还好,五代时期皇帝一二年换一个,没授予我家国姓,不然,我现在都不知道姓什么。”

李元昊疾首蹙额,心头火起,愤然道:“我要立国称帝,怎么能姓别国的国姓呢?要改改,一定要改变这个历史!”他想想,决定姓“嵬名”,嵬名是北魏皇族的元氏。他自认自己这支族人,是北魏皇族的后裔。北魏皇族本姓拓跋,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改姓元。元的党项语发音即为嵬名。姓改了,名字也得改,元昊乃汉名,改为“曩霄”。

“嵬名曩霄,这才是大夏国皇帝的姓名!”李元昊沾沾自喜。(作者注:为前后统一,仍使用李元昊之名。)

其次是下令不再穿宋朝长袍服饰,改穿具有党项民族特征的窄袖长衫,佩戴毡帽。服饰的颜色标志着衣者的身份和地位。李元昊身穿白色窄长衫,戴红里毡冠,冠后垂红穗。文官戴幞头,穿紫衣,持笏。武官戴金帖云镂帽,银贴间金镂冠,配剑。官员穿红着紫,其便服是紫皂底色绣盘球、下摆紫花旋襕,束带。平民百姓穿青色、绿色和黑色服饰,男子在帽子上挂红色。女人梳高发髻。

三是颁布秃发令。凡是西夏国的男子,一律要留党项人的发式:秃发。男子要把头顶的头发全剃掉,只留四边,编成小辫垂下来,还要戴大耳环。秃发令极其严厉,三天之内必须秃发,逾期没有秃发,仍保持汉人发式的,官府抓住要砍头,百姓也可杀之。于是民争秃其发,耳垂重环以异之。

更定礼乐制度。

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组成的,地处偏僻的西北地区,原本没有礼乐制度,而其音乐,尚以琵琶,击缶为节。唐禧宗时,赐思恭鼓吹全部,共有三驾:大驾用一千五百三十人,小驾八百一十六人,法驾七百八十一人。俱以金钲、节鼓、大鼓、小鼓、铙鼓、羽葆鼓、中鸣、大横吹、小横吹、茄、笛为器。历经五代入宋,虽经百年,其音节悠扬,声容清丽,犹有唐代遗风。李德明时代,其礼文仪节,依然遵循宋制。

李元昊适应立国称帝的需要,和野利仁荣商议:“王者制礼作乐,道在宜民。蕃俗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唐宋的缛节繁音,我认为不足取。”

野利仁荣道:“在下也认为中原礼乐甚为繁琐,不宜西夏。”

李元昊遂改革以前使用的唐宋礼乐制度,使之简化,臣民跪拜由九拜改为三拜,五乐改为一乐。制定典章制度,以适合朝仪、管理和祭奠。

创造西夏文字,翻译中国经典。

李元昊想要摆脱宋、辽,独立自主,建国称帝,既要体现党项民族独立意识和文化,又要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他对野利仁荣道:“大宋朝有悠久的历史,有璀璨的文化,我党项必须向中国学习,必须要有西夏文字,将中国的典籍翻译成西夏文。”

野利仁荣回道:“西平王说的对,我们要创造西夏自己的文字,用西夏文翻译中国经典,使西夏人世代学习。”

李元昊看着野利仁荣:“研制西夏文字,就有劳先生了。”

野利仁荣学识渊博,熟悉历史,有深厚的汉民族文化底蕴。他根据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创制了部分西夏文字。李元昊极其重视西夏文字的创造,也抽出时间,参与了西夏文字的创造。经过三年的努力,于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十二卷、六千多字的西夏文字创制完成。李元昊审阅后,下令颁行全境,教国人记事使用,所有公文都使用西夏文字书写,译自汉文的《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典籍也使用西夏文字。

李元昊非常高兴,将广运三年该为大庆元年,以示庆贺。

设立蕃汉二字院。

创造了西夏文字以后,李元昊为了体现西夏的独立性和西夏文化,下令设立了蕃字院和汉字院,掌管对外文书。西夏同宋朝往来的公文,交由汉字院书写,中间书写汉字,旁边书写西夏文字。同回鹘、吐蕃以及西域各国的往来公文,交由蕃字院书写,中间书写西夏文字,旁边书写各国文字。

李元昊自继位开始,为立国称帝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用了六年时间,基本完成。此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春,李元昊上表宋朝,派遣使臣到五台山供佛宝,暗中偷窥河东道路,为伐宋做准备。

状态提示: 第054章 称帝准备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