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收获与绸缪(1/2)
有榜样在前,人人都觉得有奔头,不消极怠工,加班加点的往前赶时间,这正是杨家所需要的场面。
厉应九看的眼热,大声赞道:“有老太爷坐镇指挥,我看就算再来十倍的人手,也能调度有序,这本事,赶得上一员上将军了!”
能够把上千号人、十几个工作团队管理的井井有条,不生乱子,绝不是随便能够做到的,换成县太爷来,他或许能压住了不让人闹事,但绝对没法做到如此的整齐。
杨老爷子一点也不谦虚,捋着胡子神采飞扬的道:“这才哪到哪儿!想当年,咱指挥着几万人山南山北的一块儿开工,几百万方的工程,愣是没出现一次严重工伤,这小事,不算啥!”
他说的,却是本世界的五六十年代,无论是带领村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还是大炼钢铁,还是构建总库容高达10亿立方的琅琊水库的种种事迹。尤其是最后一个,那么大的工程,几万人一起动员,却在短短六个月时间里就完成全部的工程量,八个月蓄水发电,堪称神速!
当年只有二十岁出头的老爷子意气风发,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年轻压不住阵脚这一说,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那一辈人,令行禁止,执行有力,众志成城,真个敢叫日月换新天!
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早已被几代人的世事变迁消磨褪色,他也步入人生最后的旅程。但那深藏于骨头血液中的激情,却依旧如星火燎原一般,一点就着,肆意的绽放!
厉应九是想象不出来几万人一起干活,是怎样的场面,不过却不妨碍他壮怀激烈,连连点头:“老太爷说得好啊!如此就更可放手大干一场!”
杨海卫也深以为然:“扫清了潜在的威胁,整合县里各方利益之后,我们的工程建设速度,可以加快!”
杨家要打造的基地极其庞大,山脚的军事训练营和仓储中心是基础,外层是大量的轻工业工厂区,少说也要百十家才能够用;第三个是一座水库,将截断山谷中的河流,为两者提供充足的水源,顺带把马山三面合围,形成天然的防御。
第二阶段的建设,便是直通县城乃至海边石臼港的公路,以及新建一座军民两用码头、造船厂、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等重工业设施。哪怕其中绝大多数的装备建造都可以在本世界提前完成,直接投影过来,然而基础土石方基建作业,却必须由这边的人冲根子上实施,这个活儿,足以把整个日照县的民力全部动员起来!
在理顺当地关系之前,这么大的工程是没法搞的。随便有人在里头插一杠子,捣点乱,就够喝一壶。但今天,收拾掉典史周全,打散其掌控的吏员爪牙,取得官方、军方、士绅阶层和平民的支持,就能水到渠成!
算起来,这行动的周期本应放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来完成,但杨家根本等不了,阴差阳错之下强行推动,固然可能留下诸多隐患,却也故不得那许多了!
解散嘉奖队伍,让他们各自把钱带回家,让家里人也都跟着欢喜一番。完了多半要再带回来,存到个人账户上吃利息,或者换取外边买不来的好东西。这也是杨浩敢于发厚赏的缘故---除非他们都回家拿坛子装起来埋地里,否则多半仍旧要回流。
几人重新回到指挥楼,商定在五日后,大营主体完工,扫盲讲师培训班初训完成,马上展开第一期五百人的正式课业。重中之重的,是武装力量的训练。
初步确定,以三十一名新晋骨干为核心,组建一个步兵连,连同杨海卫带领的营部,搭建一个总计730人的步兵营大框架。按照三三制,先建成三个步兵排、一个火力排,外加一个拥有2门75步兵炮排的基础架构。未来会进一步扩展增添,现在却限于人力只能先将就着。
有了今天的示范效应,占学员总数一半的武装力量将更容易完成招收工作,至于能否完成训练目标,就看杨海卫和厉应九两方面的努力成效。
其余班级的人员,占大头的是技工班,目标是培养初级机械操作手,远期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车间工程师,机床操作员,机器装配师,以及各大基础重工业的工人等等。
这将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清末的现状来说,要找到一批精通理工科和机械化工类知识的中国人,也只有那批留美幼童勉强合适,其他的,无论上海还是天津,抑或各个官办的制造局,多数仍旧依靠洋人技师支撑。徐寿父子、华蘅芳那样的,板着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而在读书人普遍一门心思考科举的情况下,招收受过基本教育的青年当工人也很难实现,一切靠自己培养。
第一步,扫盲班,必须不断的扩大。几人商议,先把相关工作拓展到参与建设的民工、工匠之中,利诱辅助,由点到面,迅速有效地铺开。
操办起来,千头万绪啊!杨浩听着两人耐心的一条一条分析罗列,脑袋都大了,想要改变一个世界,该有多么的难!
纷纷扰扰的一天过去。晚上,杨家人齐聚老宅,彼此把进展做了沟通,然后一起打开那口用一把五环密码锁锁住的宝箱。掀开绸子蒙布,一片耀眼的光辉顿时绽放的满屋堂皇!
第一层多宝格内,是十几串大小不一的珍珠项链,最大的可有花生米大小,被镶嵌在一枚纯金的戒指上。金钗银饰二十多件,造型精美做工细致,看起来也是价值不菲。
白玉和翡翠的雕件有八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