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让敌人绝望的存在(1/2)
商队这次带回去的,除了其他商队都会采购的那些东西以外,还有林森特意交代过,一定要多准备些的“吉贝布”,这个名字肯定大家都会觉得陌生,其实就是后世常见的棉布而已。
林森看过的小说中有说这东西大唐是没有的,也有的把棉花这东西作为攻打高昌的诱因之一,说是高昌那边盛产这个。
可据林森看来,高昌有没有棉花不好说,岭南这边可确实是有的。
据《后汉书·夷传》记载,早在东汉时,我国西南的哀牢夷人已开始种植棉花,大致到东吴时棉花种植技术开始传入岭南。
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中就记载了棉花从成熟到加工成棉布的过程:
“五色斑衣,以丝布、古贝布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细过丝棉,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织,任意小抽,相牵引无有断绝。
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
而内地直到宋元时期,才开始普遍用棉花织布,在此方面,岭南较内地领先了一大步。
当然林森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而是赶上无聊了,跑去番禹城区那边去逛游时恰巧碰见的。
只是相较于门庭若市的丝绸商店,卖吉贝布的商店,差不多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了,着实乏人问津。
原因也不难理解,纺织业是岭南手工业中颇具特色的行业。独特的自然气候,使得岭南纺织品具有品种多、色泽鲜艳的特点,自古便有“岛夷卉服”之称。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岭南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各种植物纤维,织出了多种多样的布品,计有葛布、竹布、蕉布、麻布和棉布等。
但是这样的东西,因为属于地方特产,穿戴的又大都是平民百姓,还有当地的少民,所以就有点不太受重视。
相较于粉丝遍天下,连番商们都趋之若鹜的丝绸,这东西就有点下里巴人的意思了,好像天然的就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
再者就像是后世的南方更流行蚕丝被,而不是棉被一样,岭南这边的天气着实太潮湿了些,棉布本身吸湿保暖的特性,在这里却成了最大的缺点。
谁也不想穿着一件永远潮湿的衣服,在岭南这边到处晃悠啊,那滋味简直甭提了。
大概和穿着一身棉布衣服,跑个夏日马拉松的感觉相差仿佛吧。因此不受待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边的有钱人都喜欢穿丝绸,没钱的平民百姓也更喜欢穿麻衣,或者竹布衣服,透气凉爽还容易干,可不舒服多了吗。
既然吉贝布这种东西,在南方都没什么名气,想让商队把它们运往北地,自然也就更没人乐意干了。
假如你是负责南北贸易的,一边是运回去就必定能身价百倍的各种进口商品,不说一本万利也差不多了,反正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另一边是南方公认的土坷垃,你会将来之不易的运力空出来一些,不去运注定值钱的进口货,而去试试看能不能把那些土坷垃变成金克拉吗?显然这边的众多商队都没有这么干的。
要不是林森恰巧知道,这棉布确实是一种非常适合北方使用的布料,对小孩子来说作为贴身衣物也是最为舒适的,他也肯定不会浪费家里商队的宝贵运力,来运送这些个不知道能不能卖上高价的棉布回去啊,就算是运费,也要计算进成本的不是。
至于这样的棉布能不能在长安城里打开销量,一如既往的引领风潮,林森倒并不是太在意,只要让平安和程怀玉用着舒服也就好了。
听说那艘关系到他能否早日回到家人身边的大船终于建造好了,林森干脆的抛开了手边所有的事情,带着手下一溜烟的就跑去了不远处的造船厂。
让林森心心念念的那艘大船,就那么静静的矗立在水中,小的波浪基本都对它没有什么影响,甚至起伏都很小。
因为大量运用了顶尖硬木,整体外观上都是偏暗沉的颜色,远远看去,就如同一只头顶尖角的钢铁巨兽趴伏在那里一般。
走近了再看,这艘三体船比之目前番禹周边能够见到的所有的海船的体形,都要大出不止一圈来。
但并没有因为两个副船体的存在,就让它看上去臃肿了,整体而言长度仍然要比宽度长出一截来,比例和福船的船体比较接近。
船首正中是一个恐怖的骷髅头像,形象直接是取自林森他们用到的面甲,这里同时也是整艘船上最为突出的部分。
在它下面是三道如同刀锋一般的直线前倾型船首,不论是主船体,还是两个副船体的这部分都经过加强,面对敌舰时,大概会像用大斧子劈木头那般,顺滑的将其肢解成好几块。
再朝下,在水线之下,还各有一个突前的撞角。
以白坚木的超强硬度,即便是对手的船体整个都是铁壳的,也能给捅出几个窟窿来了,更何况这些撞角还都是类似三棱的结构,破甲效果简直不要太强。
这些还只是表面上能看得到的东西,其实船体之中还隐藏了许多真正的大杀器。
林森这次差不多把自己手头几种能够用来海战的大杀器,都给搬上了这艘寄予了他无数心血和期望的新式船舰。
经过改造后上弦轻松了许多,只需要两人就可以连续不断的进行射击的床弩,威力和准头都很有保证的弩炮,甚至还有一些小型的投石机,全都在他那些学生的帮助下,给塞到了船体两侧。
每个大家伙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